中國電影、微短劇走出國際:應該弱化宣傳和政治使命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微短劇的興起對電影、電視劇行業都造成了猛烈衝擊,這是有目共睹的。不過,隨着行業對微短劇的整治以及對其精品化發展的推動,電影與電視也正在整體行業的變革中進行品質與技術的自我革新。在這個過程中,微短劇的出海勢頭讓人關注到了以影視為載體的文化出海的新的戰略方向。

對此,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需要指出的是,以影視為載體的文化出海切忌陷入「主觀謬誤」,要注意(1)影視產品需重戲劇性而輕言道理,(2)文化輸出需重交流性而弱化「宣傳」。

首先,影視的吸引力與影視本身的內核有關。影視的內核本身就是drama,戲劇性。先有戲劇性,給觀眾帶來感官和心靈上的審美享受,而後再有精神上的烙印留下。

中國上一個影視文化出海豐期,也是在香港電影全盛時期。彼時,在全球範圍內,功夫片一度成為中國名片,成為了文化輸出的唯一方式,被用來打開海外市場。先是李小龍在海外的強大文化影響力創下的基礎;然後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奔赴好萊塢,曾經一度拿到過北美票房冠軍;《紅番區》《飛龍再生》《一個好人》《警察故事》《功夫》《霍元甲》等一批在北美票房破千萬美元的電影均和功夫、武俠相關。在海外觀眾的認知裏,功夫片、武俠片就代表着中國商業電影的主流,而這類電影又大都來自香港電影。因此,彼時香港電影得以成為一種世界名片。其中激烈的武打戲以及中外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性等都是電影戲劇性的重要支撐。

周星馳的《功夫》向多部武俠經典致敬,除如來神掌及火雲邪神外,也包括金庸筆下的蛤蟆功。(《功夫》劇照)

但港片黃金時代結束,功夫電影、香港電影隨之日漸沒落,國產電影在海外市場逐漸出現空白。雖然後來的《戰狼2》《你好,李煥英》《長津湖》《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電影創下了四十億、五十億的票房收益,但也都是「牆內香」,中外元素融合度低且以煽情(講道理)為主,因此也並沒有所謂的海外票房支撐。新出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在國內問鼎票房新冠,但能否在海外打響尚未可知。

電視劇方面,在過去一段時間裏,以宮廷鬥爭為主要特點的清宮劇也給外國人留下過深刻的中國印象,甚至還有外國人競相模仿表演。國內雖然將這種情況視為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但這種刻板印象能被塑造的核心就在於其戲劇性。

近年來,在短視頻的引領下,微短劇以破竹之勢在全球興起。從Netflix上的韓劇《現在撥打的電話》到歐美市場爆紅的《離婚的億萬富翁女繼承人》,短劇正在憑藉其短小精悍、情節緊湊的特點,吸引越來越多觀眾的目光。其中《現在撥打的電話》從11月30日首播起,迅速佔據全球Netflix排名第三的高位,成為韓國短劇的代表作之一。此外,2024年,歐美市場的短劇產品收入表現尤為突出,短劇應用ReelShort和Dramabox的移動端內購收入分別達到2300萬美元(約合1.64億人民幣),躋身全球非遊戲出海產品收入榜單的第二、第三位。儘管這些數據與TikTok的2億美元收入相比仍有差距,但其收入增速卻不容忽視。同時,據DataEye於1月7日發布的《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其市場規模首次超過電影票房規模。

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短劇在一兩年內迅速崛起,成為現象級新事物。(觀察者網)

而實現這一衝擊性進展的背後,就是微短劇豐富的戲劇性,如情節的跌宕起伏、誇張卻映射現實的衝突、更真實的親密戲與武打戲等等,這些內容其實也是承載全球差異文化的框架。目前,國內影視行業隨着審核標準的逐漸嚴格以及製作市場的日漸疲軟,形成愛說大道理、戲劇性減弱以及創作思想受限的態勢。而這種態勢若不加以修正,其負面效應就會對微短劇出海的自由性造成遏制,甚至可能導致對內容中戲劇性的創作形成干擾,進而影響文化出海的效果。因此,影視文化出海要保證創作空間自由,維護影視戲劇性內核。

其次,文化能否輸出真正的內涵在於自然「交流」,而非人為「宣傳」。

「孔子學院」的大量關停就有最需要汲取的經驗教訓。孔子學院的成立之初是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儒家精神。但以家國、君主為核心的孔孟思想,連當代中國人自己都難以修行的京劇、古詩、毛筆字等以及傳統的中國教學模式等等,都預示着傳統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難度很大。當時的文化輸出側重專心輸出,而未注重融合。在這種情況下,以政府為主導在海內外進行的宣傳(人為「宣傳」)引起西方政治界的質疑,因而產生了政治主導的「文化對抗」,關停孔子學院。

2014年9月,芝加哥大學、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宣佈與中國孔子學院停止合作,此後,美國陸續關閉了60家孔子學院。2019年底,中國在全球還有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孔子課堂。但到2023年底,就只有498所孔子學院和773所孔子課堂。在2019年,大量孔子學院被曝出關閉之後,在2020年7月,中國教育部宣佈,將孔子學院總部改名為「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簡稱語言合作中心)」,對外也不再使用「國家漢辦(HANBAN)」,並將孔子學院改由基金會運營。政府的主導作用得以弱化,同時,官方對「文化軟實力」的宣傳聲音也降了下來,並將工作重心放在學校的合作交流上,孔子學院的發展才又產生了一些相對積極的變化。雖然孔子學院的數量在後續仍有下降,但下降趨勢已有所緩和。數據顯示,2024年還新增了白俄羅斯、俄羅斯、基里巴斯、萊索托、馬來西亞、墨西哥、尼加拉瓜、西班牙、匈牙利和印度尼西亞10國修建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近年中國在非洲大力發展孔子學院。(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反觀日本和韓國,儘管它們未曾像中國一般大張旗鼓地在全球各地開辦日語、韓語課堂,但由於其極受歡迎與感染力,甚至「中毒性」的動漫及k-pop文化,全球各地學習這兩門語言且願意去這兩個國家深造甚至生活的人日益增多。這就是文化的自然「交流」,也是一種典型的市場行為。文化本身就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文化傳播需要的也不是耳提面命,而是潛移默化。換言之,文化輸出,要注重文化「潤物無聲」 式的傳播,不能急於求成,不能過於刻意地追求文化輸出的政治目標,而是讓中國文化的魅力自然地影響世界。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以微短劇為代表的影視產品在海外發展勢頭正盛並逐漸發展成為文化出海戰略的新方向。然而,要將其作為文化輸出戰略的抓手就需要注意,一方面,影視產品的內核是戲劇性,也就是作品本身,給觀眾帶來感官和心靈上的審美享受,而後才能借其完成文化輸出;另一方面,在全球政治局勢不穩定的時期,要弱化「耳提面命」式的宣傳,注重文化「潤物無聲」式的傳播,尊重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維護孕育文化的土壤和環境,要將文化傳播的政治使命後置於文化發展。

本文經安邦智庫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