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欠薪潮︱香港經紀人呻慘 球會「去泡沫化」置諸死地而後生?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金元足球」是許多民眾對中超的印象,在高薪利誘下,高水準球員尤其是國際級球星紛紛投效,連帶聯賽觀賞性、球市,甚至亞洲賽場(如亞冠)的表現都大為增進。然而近日,中超被曝普遍球隊欠薪,更傳出有球會警告球員快在工資確認表簽字,否則就破產,「大家都沒得拿」。
從最不缺就是錢到甚至面對生存危機,中超的形象轉變確讓民眾落差巨大。然而,轉變非單一因素造成,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打擊固然有一定影響,但官方政策劇變,如球員限薪令出台、球隊被要求改「中性名」、去商業化等的遠因,某程度上在中國特色的足球市場下,也打擊企業的投資意欲。
另一方面,民眾對於中國職業足球「錢途」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泡沫其實一直存在。官方或許抱着「去泡沫化」的好意推動改革,但亦不得不為此面對新的信心危機。某中超球員經紀人接受《香港01》獨家採訪時就直言,聯賽的發展恐怕面對愈來愈困難的境況。因此,就大破後的大立,坊間尚在等待中國足球一份未完成的答卷。

廣州恒大於2013年首奪亞冠獎盃。(新浪)

恒大過去10年總投入逾150億

中國職業足球始於1994年的甲A聯賽,不過當時12家甲A球會在一線隊的平均年投入不到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即使2004年進入中超時代後,傳統強隊的整體年度支出也未超過1億元。不過經濟格局隨着廣州恒大的出現被徹底打破,在2011年進入中超首年,恒大便投入了7億元,此後一路刷新紀錄,也締造了王朝,並在意國名帥納比麾下收穫中國球會多年未能染指的亞冠獎盃。

恒大的成功從此帶動了中超大肆燒錢的熱潮,2015年以來中超球會每年在球員轉會市場上的投入均穩居世界前列。然而,早年瘋狂的投入卻造就泡沫形成,在金元主宰下,中超球會哪怕把目標放在護級也動輒要每年投入至少5億元,至於爭冠更是沒有10億至20億元就免談,如曾壟斷聯賽冠軍多年的恒大過去10年來總投入超過150億元。

但同時,高投入不代表帶來盈利,即使是吸金能力冠絕中超的恒大,2019年也虧損超過19億元。除了靠母公司注資外,球會在自主招商、分紅、比賽獎金收入、門票等各方面的經營收入僅得2.8億元。這就代表,中超球會的營運只能依靠母公司的造血,對於一些中小企業尤其難以負擔。

效力上海上港的奧斯卡是目前中超最高年薪的外援。(Getty Images)

而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球會母企的財政狀況更為受到關注。不過市場似乎仍是充斥着壞消息,就在欠薪問題爆出不久,中超河北華夏幸福的擁有者華夏幸福便在周一(1日)發布債務違約公告,指華夏幸福基業股份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發生債務逾期,涉及本息金額為52.55億元。

問題近年慢慢湧現後,中國足協開始啟動了一系列限制中超球會投資的政策。以2021賽季為例,中超每間球會單季支出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同時規定本土球員頂薪為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籍球員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中、外球員平均年薪最高分別不得超過稅前300萬元、150萬歐元。另一方面,中國足協亦頒令各級聯賽球會須改用中性化名稱,希望擺脫商業化的形象,也令外界憧憬着未中超球隊逐步從單一股權變為多元股權。

球迷:恒大不能叫恒大,建業不能叫建業

雖然種種政策劇變,儼然成為「去泡沫化」不得不經歷的陣痛,不過如何安撫支撐起球市的球迷以至業界憂慮,也是當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1

如上海某球迷協會一名不願具名的資深球迷接受《香港01》採訪時表示,導致中超球會面臨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整體的經濟大環境不好,疫情導致經濟活動嚴重萎縮,但另一方面,中超新政確實對企業的投資興趣有打擊,包括限薪令出台等於直接限制了大牌球星加盟中國聯賽,聯賽的精彩程度會大打折扣;球會改名亦然,「恒大不能叫恒大,建業不能叫建業,那我投資還有什麼意義呢,廣告業做不到」。

歸根究底,這與聯賽職業化以來,中國球隊就與投資企業名字綑綁一起的特有現象脫不了干系,以往一擲千金以換成功下,企業的品牌效應能隨球隊成績而得到利益最大化,有利可圖下,自然愈來愈多的企業樂於參與進來。從這個角度而言,新政本意或許是好事,長遠讓足球回歸純粹,讓真正熱愛足球的企業投資,而非投機。

可是過程非簡單能概括,如就欠薪問題,某中超球員經紀人接受《香港01》電話採訪時就表示,現時部分球隊與球員會出現一種互相威脅的情況,過往享受着水漲船高的薪資的球員難以接受新常態下,球會也會反過來威脅球員乾脆解散,一拍兩散。

對於近年投資熱潮,他認為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年訪英期間參觀英超勁旅曼城等因素有關,導致商家受到領導人展現的愛好所影響。可是,在炒作過度下,一些企業再也無法承擔球會的開支,甚至出現企業被球會拖垮的情況。與此同時,部分企業也因地方政府的承諾「走數」而令投資熱情受到影響。

近年來萬達撤資大連足球的消息不時出現,備受關注。圖為萬達集團創始人暨董事長王健林。(網上圖片)

例如據內媒報道,當初大連市當局讓萬達集團回歸職業足壇,一方面是把拯救大連足球的希望寄託在萬達身上,另一方面是希望萬達重返大連參與城市建設和發展,而萬達本身也一直希望用體育文化帶動城市建設,打造一個有足球元素的商業地塊,然而隨着市領導的不斷離任,導致最初承諾的很多方案一直無法兌現。在此背景下,萬達即將撤資大連足球的傳聞不時出現,備受關注。

因此,在球會被迫改名下,該名中超球員經紀人認為,受宣傳效果低影響,投資將出現下滑,與此同時一些企業也可能以此作為借口,退出足球市場。展望聯賽發展前景,他認為職業球員的收入減少下,家長願意讓子女從事足球運動的意欲亦連帶受影響,而在餅做大了的情況下,上一手企業留下的債務卻可能無人接手,這都導致前景將會愈來愈困難。

青訓 有待完成的拼圖?

如何回應球迷信心危機是一大課題。(網易)

商業化非洪水猛獸,如英超就是靠商業化成功的典範,任何改革不管初衷如何良好,執行方面也理應結合實際情況,操之過急必然會有反彈。

中超近年在亞洲競技領域取得的進步無庸置疑,而競技成功又來自於好球員。好球員的培養當然並非一定要靠巨資買入,否則一輩子只能依賴外援,如德甲奉行「50+1」政策,既讓球會成立股份公司籌集資金,但又確保球會會員享有最大表決權,這令球隊不會採取冒進的預算策略,也不會因為私人投資的撤出而迅速破產,同時由於杜絕一夜暴富的可能,也就刺激了自行培育新血的青訓系統發展。

但是,中國顯然未有相同的土壤,足球人口比例提不上去下,照本宣科最後只會人財兩失。亦因此,如要避免任何政策層面的改革到頭來只是一場豐滿的理想,那培養起自身的足球文化,然後讓文化傳承,完善孕育人才的土壤,才是長治久安之道。在「錢途」不再下,如何說服尤其是草根階層的家長們繼續送孩子到足球學校?如何回應信心危機?這份答卷顯然仍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