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2025︱城鄉底層老年人本就艱辛可憐 養老金上漲20元實在太少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3月5日,一年一度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對2025年的工作作出了安排,其中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第一位。這確實指向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要害問題:內需不振。不過在總體政府工作安排中,有一個具體措施與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民眾的期望、「共同富裕」理想存在明顯落差,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人民幣,實在太少。

目前中國大約有1.7億老年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現行國家最低標準是每人每月123元人民幣,雖經過本次調整,但仍然只有143元人民幣。縱使考慮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的部分,一個依舊殘酷的真相是,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的絕大多數地方的城鄉居民養老金最低標準只有每人每月100多到300多人民幣之間。以目前中國的物價水平、生活成本來看,每人每月100多到300多人民幣之間的城鄉居民養老金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本就弱勢的城鄉底層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的老年人本就是以城鄉底層為主,不僅他們大多屬於「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中的一員,而且他們的子女大多處於中下階層,面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的壓力。過低的城鄉居民養老金不僅會大幅壓縮城鄉底層老年人的消費需求,迫使他們「退而不休」,難以安享晚年,而且會讓城鄉底層老年人的子女面臨較大的壓力,壓抑他們的消費需求和活力、創造力。

2018年2月6日,濟南。凌晨五點,氣温降至-9℃,臘山立交橋北側的零工市場人頭攢動,雖然已經是臨近過年,但仍有數百名外來務工人員在此尋找短期工。(資料圖片)

與城鄉底層老年人過低的養老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近傳出每月漲薪400元到600元人民幣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豐厚養老金。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有最多的財政補貼,哪怕是在人均工資兩三千人民幣的小城市或縣城,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每月依舊高達六七千甚至八九千人民幣。巨大差距背後是許多人都能看到的中國社會兩個觀感非常不同的社會現象,一方面大批的老人(其中便包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金豐厚,具有消費力,能經常外出旅遊,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大批城鄉底層老年人生活高度節儉和艱辛,到處尋找打零工或兼職的機會。

這樣說絕不是反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豐厚養老金,而是說應該將差距保持在合理區間。只要透明、合理,綜合考慮吸引人才、工作付出、社會公平、財政能力,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當然可以豐厚。但與此同時,無論是為了社會公平,還是為了擴大內需,都應該考慮城鄉底層老年人的處境,大幅提升他們的養老金標準。畢竟,他們目前的養老金標準實在太低,僅上漲20元,根本不足以改變處境。

筆者多次寫過,在中國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越來越需要擴大內需的今天,在公平日益影響人心向背的現代社會,當今中國應該設法在5年時間將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目前的100多人民幣到300多人民幣之間逐步提升至500元人民幣到1000元人民幣之間,具體可以參照不同地方的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總之要給最弱勢的群體兜底,要讓他們能在所生活地方老有所養。

農民工群體龐大,他們當中許多人都面臨養老壓力。(新華社)

城鄉底層老年人同樣有擴大消費、改善生活的需求,如果能在5年時間,讓他們的退休金每年上漲100元人民幣,他們的獲得感將會是所有老年人中最高的,不僅他們養老金增加所釋放的消費需求將會刺激經濟發展,而且能減輕他們子女的贍養壓力和後顧之憂,有利於激發他們正值壯年的子女的消費需求、活力與創造力。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高達29.7萬億元人民幣,1.7億領取城鄉居民養老金的老年人每人每月上漲20元人民幣,一年總開支只不過是408億人民幣,在29.7萬億元人民幣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中,佔比千分之一點三,如果將上漲20元人民幣改為上漲100元人民幣,一年總開支是2040億元人民幣,在29.7萬億元人民幣中佔比千分之六點八,論理完全屬於可承受範圍。

公平是根植於人性的價值,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前提條件。鄧小平說過:「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在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量的人過上殷實、富裕、便利的現代生活的今天,不要遺忘那些落後於時代進程的人。用5年時間將城鄉居民養老金最低標準提升至500元人民幣以上,是一舉多得的德政,既能擴大內需,又能贏得人心支持,符合「共同富裕」理想和公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