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2025︱從李強、特朗普和陳茂波看中美港改革三階段
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已經啟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今日(5日)上午做《政府工作報告》,從報告內容來看,不管是對2024年工作的總結還是對2025年工作的部署,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說法和政策,這也在預期之內,畢竟中國已經進入到深化改革階段,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已經大致釐定,李強上台後在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中外記者會上也明確說過,「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施工圖。」
相較於李強《政府工作報告》的按部就班,美國總統特朗普同一時段在國會的演講,則顯得高潮迭起、火藥味十足。在演講中,特朗普毫不掩飾讚揚了自己上任以來採取的一系列做法,尤其突出誇讚了主導政府效率部的馬斯克。特朗普說,「美國的勢頭回來了,我們的精神回來了,我們的自豪感回來了,我們的信心回來了。」從現場畫面來看,特朗普演講過程中,共和黨議員頻頻鼓掌,高喊「USA」,民主黨議員則全程坐在原位保持靜默,且在演講開始沒多久,來自德克薩斯州的民主黨聯邦眾議員阿爾·格林(Al Green)因抗議特朗普削減醫療補助政策而被強制帶離現場的一幕。
在李強《政府工作報告》和特朗普第二任期首次國會演講之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雖然三者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將其放置在改革的大框架內來看,因中國、美國和香港處於迥然不同的三個階段,而意外成為彼此的某種鏡鑑和參考。
先看香港。相較於中美,香港無疑處於改革的初級階段,也即在中央的強力推動和香港政府的積極呼應下解決了「要不要改革」的問題,至於具體「怎樣改革」,還在摸着石頭過河。陳茂波最新的財政預算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預算案中,陳茂波談到了全球變局、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以及全球南方的崛起,這是香港面對的國際大氣候之變,可以說「識變」有了,但具體怎樣應變、求變,預算案並沒有給出謀長遠的方案。至於港人關心的財赤困局,預算案給出的開源節流之策也只是小修小補,並未觸及結構性問題,比如香港如何改變單一的產業結構,又如何持續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做強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等。
再看美國。不同於香港初級階段的小步慢走,美國的改革走的是疾風驟雨式的激進變革路線,類似於休克療法式的「革命」,這是由特朗普的個人施政風格決定的。站在外部視角看,特朗普第二任期顯然是極其瘋狂的,對內大幅削減開支、裁撤政府部門,對外退群、一刀切加徵關稅、覬覦他國領土,但站在特朗普本人的立場,他的所言所行均圍繞「美國優先」這一中心展開。當越來越多人哀嘆「那個熟悉的美國不再」的時候,或許也可以反過來想想,那個擅長充當世界警察的美國,那個口說着民主、人權、自由實際上到處挑起戰火的美國,真的是正常的美國嗎?特朗普在國會演講中說「美國回來了」,或許這個美國才是正常美國。從這個層面來看,特朗普的改革對世界來說並不全然是壞事,舊秩序不破,新秩序難立。
最後是中國。不同於香港改革的初級階段,也不同於美國的激進改革路徑,中國自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以來,過去四十多年改革從未停歇過,習近平上台後,改革也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在路徑選擇上,從鄧時代開始,中國採取的就是漸進式改革,沒有推倒重來,更沒有崩潰重建,這不僅與當時的蘇聯改革不同,也與今天美國的「革命式改革」不同。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會給人一種按部就班的平淡感,一方面因為中國改革的方向早就已經明確,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已經確定好的頂層設計基礎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另一方面隨着改革進入深化階段,推動改革的舉措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天我們所有人都身處大變革中,感受這樣的變革並不難,難的是能否以大歷史的眼光,「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最大限度吸取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本民族、本國已有的歷史經驗,用最小的代價發展自己,進而實現社會整體的進步。這也是為什麼要將中國、美國、香港不同階段的改革放在一起類比的原因,也是過往的歷史教訓一再啟示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