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進行時|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
「改革」在當前世界範圍內發生着的劇烈變化當中是一大關鍵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剛滿一個月,已推行了一系列激進變革,對美國內政外交帶來顛覆性影響。在「特朗普變法」衝擊下,歐洲被迫開始探尋自己的改革之路。對香港來說,2025年更應該是全面推動改革的一年。
隨着中央的強力推動與香港政府的積極呼應,「香港要改革」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迅速在香港社會形成廣泛共識,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改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慶典上提出「四點希望」,示意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這既是對內地過去四十餘年改革的經驗之談,也是香港接下來推動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
《香港01》從創刊伊始就喊出「香港要改革」的倡議,在香港的「改革元年」,我們以內地改革和美國改革作為參考,同時選編國家啟動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改革的代表性文章,為香港的改革添薪加火。此為系列文章第八篇,來源《解放日報》1991年3月2日,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國家主席楊尚昆在今年上海市春節團拜會上,向我們提出了浦東開發要搞得更好、更快、更大膽的要求;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朱鎔基同志在團拜會上也強調:要更高地舉起改革開放的旗幟。更快、更好、更高、更大膽,就是要求我們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精神、完成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過程中,在振興上海、開發浦東的宏偉事業中,思想解放要進入新境界,改革開放要開拓新思路,經濟建設要開創新局面。
在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前後,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已經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而又實實在在的新思路。
例如,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提出了要突出「機制轉換」的改革新思路。他認為,8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的第一輪改革偏重於放權讓利和物質刺激,這在當時是必要的;90年代新一輪深層次的改革則應把重點轉到經濟機制的轉換上來,形成同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競爭機制、淘汰機制和高效率的宏觀調控機制。否則,什麼破產法、分稅制、政企分開、兩權分離統統都無從談起。
又如,上海市浦東開發辦公室副主任黃奇帆提出了「三個先行」的擴大開放新思路。他強調,浦東開發並不是前10年崛起的5個經濟特區和14個開發區開發模式的翻版,它要從上海的實際出發,圍繞局部再造城市功能,着重抓好金融、貿易、基礎設施「三個先行」,推動資金融通,商品流通,城市交通的超前發展。有外電評論:這些做法將「使浦東開發一下子站到按現代化國際經濟規律運作的高起點上。」
在七中全會閉幕後緊接着召開的中共上海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更是就上海90年代經濟振興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全會強調要敢於冒一點風險,大膽利用外貿進行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技術改造;要緊緊環繞適應對外開放,提高城市綜合功能的需要,調整改造傳統工業,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把上海建成萬商雲集的商業中心,輻射全國的金融中心、訊息中心,等等。
這些新思路,有的是前十年未曾涉及過的新領域,有的則反映了改革由淺層次向深層次的轉換和拓展,有的則是對前一輪改革中某些已見成效的發展模式的升華。新思路的不斷提出,反映了人們對更深層次改革開放的探索和思考。同前10年相比,90年代的改革開放將大大拓展和深化。
以搞活經濟而言,如果說,前10年我們較多的是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合資經濟等等;那麼90年代的改革則要把重點放到搞活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脊樑的大中型國營企業上,要打好這場難度更大、覆蓋面更廣、意義更為深遠的「攻堅戰」,沒有新思路、新招數不行,簡單地套用80年代改革中的某些做法也不行。七中全會號召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要敢於冒風險,就是鼓勵我們要勇於創新、敢於開拓,既不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做束縛手腳的教條,也不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某些做法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毫無疑問,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階段湧現出來的種種新思路,是服從於和服務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的,是對七中全會概括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2條基本經驗的實踐、發展、豐富和完善。
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思路,關鍵在於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決不是一勞永逸的。就以計劃與市場的關係而言,有些同志總是習慣於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經濟,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認為在市場調節背後必然隱藏着資本主義的幽靈。隨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同志開始懂得:計劃和市場只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劃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標誌。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這種科學認識的獲得,正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
在改革深化、開放擴大的新形勢下,我們要防止陷入某種「新的思想僵滯」。我們不能把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同資本主義簡單等同起來。一講市場調節就以為是資本主義;不能把利用外資同自力更生對立起來,在利用外資問題上,謹小慎微,顧慮重重;不能把深化改革同治理整頓對立起來,對有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改革,不敢堅持和完善,甚至動搖、走回頭路;不能把持續穩定發展經濟、不急於求成同緊迫感對立起來,工作鬆懈,可以辦的事情也不去辦。總之,進一步解放思想,是保證我們完成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凡是思想解放的地方、部門和單位,工作就打得開新局面;凡是思想不解放的單位,就缺乏生氣,工作就很難搞上去。
鄧小平同志說過:「幹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脱貧窮落後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希望各級黨委和每個黨支部,都來鼓勵、支持黨員和群眾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都來做促進群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工作。」讓我們以此作為座右銘,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漫長征途上,在振興上海、開發浦東的偉大事業中,不斷解放思想,永遠開拓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