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228億出售港口:是資本大撤退 還是中美角力新戰場?
近期,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宣布以228億美金出售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業務,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的兩端港口,買家則是由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美資財團,預計這筆交易將為長和帶來約190億美金的現金收益。
長和強調,這筆交易與政治無關,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在國情咨文中高調宣稱:「美國正在奪回巴拿馬運河。」這一表態,讓一場本應是純商業的交易,迅速被推上了地緣政治的舞台。美資接手確實可能強化美國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力,但這是否足以撼動中國的港口戰略?答案或許並不那麼簡單。
此前報道,李嘉誠旗下的長和此次出售並不包括長和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港口資產。 這項交易迅速完成,得益於現年96歲的李嘉誠親自參與了談判,僅用數周時間便達成協議。 有分析人士指出,出售全球港口業務有助於長和從地緣政治風險中抽身,同時獲得可觀的現金流,進一步優化公司的資產配置。
套現離場 不入賭局
「抽身」、「獲得現金流」、「優化公司資產」,其實從這些報道就能先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這是一場「在商言商」的資本避險行為,也符合李嘉誠一貫的商業投資邏輯——在風險與機遇之間,選擇更穩妥的路徑,而非盲目冒險。
這不是李嘉誠第一次「走得快」,也不會是最後一次。1990年代,他開始減少在香港的投資,轉向歐美市場;近年來,他又陸續出售內地與香港的部份資產,重心轉向更穩定的基礎建設與能源業務。如今,在中美博弈加劇、全球局勢動蕩的當下,他選擇的依然是:及早套現,不入賭局。
在出售之前,長和的港口業務遍佈世界各地,包括巴拿馬、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國,這意味著它們受到美國與歐洲政策風險的影響。近年來,美國加強了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戰略掌控,長和若繼續持有這些港口,未來可能面臨更大的政治壓力,甚至影響業務運營。這筆交易讓長和獲得約190億美元的淨收益,使其能夠更靈活地調整資產配置,轉向更穩定、低風險的產業。對李嘉誠來說,這只是一場商業「變現避險」的迅速行動。
長和退、美資進 中國真的失去了中立港?
然而,當長和退出港口業務之後,是否真如外界所說會影響中國的全球貿易戰略?
這筆交易最大的受益方無疑是代表美國利益的美資財團,以後中國在使用這些港口時,將面臨更多挑戰。美國有可能通過這些港口資源,加強對中國的貿易管控。全球港口是貿易的咽喉,誰能控制港口,誰就擁有貿易話語權。長和的退出,意味著美資對這些港口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未來,除了可能會對中國企業施加更嚴格的港口費率調整、物流監管等措施,甚至還會出現針對性的限制政策,就如美國封鎖中國科技企業那樣。
此外,這次長和的退出也改變了「中立港口」的定位。過去,這些由長和持有的港口雖不屬於中國政府,也非中國企業,但至少是中立資本。但現在這些港口管理權變成了美資,如果發生國際貿易衝突,美國可以直接影響這些港口的航運政策,這將是中國企業最需要面臨的挑戰。
但種種以上,都不能說明中國在這場交易中「輸了」,從中國在全球港口的戰略部署來看,中國只是失去了一個「對中國有利,但中國本就不擁有」的資源。目前,中國在全球港口的戰略本就不依賴長和,而是通過「基建+長租模式」在全球建立自己的港口網絡,並非單純的依靠資本運作。
基建狂魔主動「進攻」 佈局全球港口網
過去幾年,中國在全球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其中核心之一便是基建投資,通過提供貸款、技術支援,直接或間接地控制多個重要港口。包括,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 Port)、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Gwadar Port),還有秘魯的錢凱港(Chancay),以及非洲多個港口。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由中國中遠集團(COSCO)控股(67%股份),是中國貨物進入歐洲的最短路徑之一,影響力甚至超過傳統西歐港口;漢班托塔港則因斯里蘭卡政府於2017年財務困難,而被中國企業取得99年的租約,該港口靠近印度洋關鍵航道,對中國的能源貨運極具價值,是重要的戰略性港口。
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則是「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由中國企業興建、運營,是「一帶一路」中最具戰略價值的港口之一,也是中國貨物進入中東、非洲市場的重要一站。此外,中國還透過貸款與基建合作,參與了非洲多個港口的建設與運營,譬如布吉提、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在協助這些國家升級港口的同時,使中國貨運在非洲市場更具競爭力。
而由中國中遠航運出資建設和運營的秘魯錢凱港,則成為中國與拉丁美洲之間的新通道和重要門戶。自去年12月開通運營,2個多月以來「上海—錢凱」航線每週兩次航班,進出口貨物達到2.2萬噸,貨值6.1億人民幣。受運河水位及天氣影響的巴拿馬時常會發生延誤,此次又遭美國特朗普政府施壓,不少拉美國家將錢凱港視為替代方案,巴西就曾表示,將貨物通過卡車送到秘魯,再經由太平洋送到亞洲,可以將運輸時間縮短2周。錢凱港的啟動,標誌著中國和南美貿易開啟新的時代。
中國中遠航運出資建設和運營的秘魯錢凱港(點擊大圖)⬇️
「長和撤退」不僅涉及李嘉誠,也關乎巴拿馬運河這一關鍵航運樞紐的從屬改變,背後還有著美資與中資在全球供應鏈控制權上的較量。
美國依靠「國家權力+買買買」,透過資本收購掌控港口管理權,並在必要時透過政策干預,例如提高中國企業的港口使用費、限制中國貨物進出港,甚至將港口作為地緣政治的籌碼,對中國施加更多貿易限制。
不可否認,在這種極限施壓之下,中國確實面臨「卡脖子」的挑戰。但正如中國在科技、能源、供應鏈等領域曾多次遭遇封鎖一樣,中國並非毫無還手之力,而是選擇繞道突圍,自建體系。
中國在全球航運佈局中採取「國家實力+建建建」的模式,透過基建投資直接參與港口的建設與運營,確保長期主導權,避免貿易受到美國封鎖的影響。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說中國早已啟動這一策略。李嘉誠的出售,對中國的整體戰略來說,不過是一次局部變動,遠不足以撼動全局。
雖然長和的退出並不會動搖中國的核心佈局,也不會因此停下繼續「主動進攻」掌握資源的腳步。但未來中美在全球港口資源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中國不僅需要繼續通過基建投資和戰略佈局來確保供應鏈的自主性,同時還要應對地緣政治和運營成本帶來的各種挑戰。這次交易,既是李嘉誠的「自保」,也是中國與美國在全球港口影響力博弈中的新一輪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