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舊爭議變新爆點 中歐貿易協議擱淺是轉捩點?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3月末爆發的「新疆棉花風波」本周持續發酵。事件導火線瑞典服裝零售商H&M上周三(3月31日)表示,對中國市場的承諾依然堅定,並致力於重新贏得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信任,不過,聲明中並沒有提及引發爭議的新疆棉花。這顯然再次引起中國網民的不滿,而種種風波更折射出中美歐大國博弈愈發激烈。

此前,美國品牌Nike和Gap、德國品牌Adidas、日本品牌Uniqlo、西班牙品牌Zara等紛紛發表聲明停用新疆棉花,引發中國民間情緒強烈反彈,化為一場抵制外國品牌的運動。事件爆發至今,從看似是非牟利組織(NGO)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的商業行為,逐漸上升到政治層面,更是產業鏈博弈和大國之間的利益較量。

新疆為中國棉花主產區,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地處塔里木盆地西北緣,屬產棉大縣。2020年,沙雅縣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98.43萬畝,其中機採棉150萬畝,棉花機採率達到80%以上。圖為採棉機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塔里木鄉的棉田裏採收棉花。(新華社)

風波中見中美歐矛盾

事件發生後,不少分析都認為,針對新疆棉花的攻擊,是中美貿易戰的延伸,是美國對中國紡織出口產業鏈的精準打擊。這種說法有其合理性,但也不盡然。

儘管當前這場風暴的焦點是一批外資服裝、運動鞋品牌和總部位於瑞士的BCI,但所有這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並無強制實施禁令的能力,只有主權國家政府才擁有強制執行的能力。在商言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利潤是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全球化浪潮下,美國企業在海外設廠是最好的例證。而且,在主權國家政府中,目前只有美國政府對新疆棉花及其製品、相關企業機構採取了正式的官方制裁措施。

不過,在吵吵鬧鬧之中,很多人都忘了,爭議的引爆點—H&M和BCI都在歐洲。就在事件發生前幾天,歐盟宣布制裁了新疆的四個官員、一個機構,中國外交部當晚就予以回擊,受到制裁的10個人中,有5個是歐洲議會議員,一天之後的3月23日,歐洲議會就取消了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審議。這樣想想似乎就明白了為什麼在2020年中歐談判加速的關鍵期,H&M和BCI抵制新疆棉花沒有引起注意,而歐洲議會取消審議,事件就隨之爆發。

上文節錄自第25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6日)《新疆棉花風波 中美歐產業鏈爭端與大國博弈》。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對選舉改革的積極反思 把港人治港落到實處

「忠誠的廢物」只是善意鞭策 對話田飛龍:「一國兩制」正在換個活法

蘇州過後無艇搭 被忽略的首份白皮書和習近平勸告

「農業園」能否成為香港農業救命草?

歐洲疫情爆發一年 歷程峰迴路轉 後續仍難預料

媒體電子轉型的存亡之秋:在網絡世界中尋覓新聞價值

《民法典》實施之後 說好的「新時代女性」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