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之外 河南暴雨必須進行五大反思|安邦智庫

撰文:李亭
出版:更新:

本文源自安邦智庫

強降雨給河南省帶來的災害,已經逐漸遠離最艱難的時刻。7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截至7月28日12時,此輪強降雨造成河南1,366.43萬人受災,因災遇難73人,直接經濟損失885.34億元。目前災情正在進一步核查評估統計之中。

在此次強降雨中,7月20日凌晨2點至21日凌晨2點,鄭州降雨量達622.7毫米(特大暴雨為24小時降水量超過250毫米);7月20日,鄭州的最大小時降雨量為201.9毫米。不過,此次河南最大降雨量並非鄭州,而是在鶴壁市。從7月17日8時至22日8時,鶴壁平均降水量為562.1毫米,鶴壁科創中心累計降水量達1,072.8毫米。7月21日至22日,鶴壁科創中心24小時的降水量達777.5毫米。

雖然鄭州不是河南降雨量最大地區,但擁有1,260萬常住人口的鄭州市,是此次河南省受災最嚴重的城市。7月27日,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宣佈,在鄭州市地鐵5號線「7.20事件」中,有14人不幸遇難。此外,截至7月26日12時,從鄭州京廣快速路隧道三處隧道內拖移安置各類車輛247輛,現場排查發現6名遇難者,5男1女。這意味着,僅在這兩處事故現場,鄭州就有至少20人遇難。

+15

在此次嚴重的城市洪災中,在整體上,鄭州社會井然有序,一些普通市民冒着生命危險救人,民眾踴躍自救和互救,表現出了普通市民在遇到重大災難時的大無畏精神,閃耀着人道主義的光輝,這是鄭州市在應對洪災時的堅強支柱。不過應該承認,此次強降雨引發的洪災及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也暴露出這座超級大城市在運行和治理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並非鄭州獨有,中國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普遍存在。

首先,城市發展並不是規模越大越好。現在為了發展經濟,中國許多城市都在搶人(尤其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因為搶人就是搶勞動力、搶人才、搶消費能力、搶房地產購買力。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廣州等超級城市之外,杭州、武漢、成都、鄭州、西安等許多省會城市,都是人口超過千萬的超級大城市。但是,城市越大,城市系統就越複雜,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支撐、社會福利保障的要求就越高。每當出現重大自然災害或重大公共事件時,對城市在複雜形勢下的應急能力要求就越高。去年武漢市爆發新冠疫情、今年鄭州市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嚴重城市洪災,都顯示出大城市在應對災難時的挑戰。因此,未來中國的城市發展目標設定、城市發展哲學,都需要有所調整。

第二,城市管理者對於極端天氣的重視程度需要提高,城市各系統應急需保持聯動。公開訊息顯示,鄭州氣象局在此次暴雨前發布了5條紅色預警,每一次預警都給出了防禦方案:企業停工、學校停學、相關部門負責做好應急搶險工作,注意防範滑坡、泥石流等緊急情況。但遺憾的是,在7月20日暴雨襲來時,很少遭遇大雨的鄭州市各界,並未意識到這場即將來臨的大災難。企業正常上班,部分學校還在聚集學生補課,直到下午6點,地鐵倒灌進水,還有站口在繼續運行,結果導致地鐵5號線發生慘案。應該承認,當暴雨襲來時,鄭州市等不少城市應急管理系統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還有網友反映,由於近年城市管理過度依賴智能監控,導致城市管理越來越「室內化」、「辦公室化」、「數據化」,導致交通管理、警察等部門的現場應急能力降低。還有河南學者指出,此次洪災中,政府的應急管理沒能制度化、程序化、標準化,而是被形式化、運動化。應急管理的決策體制極權化、非專業化、非規範化,關鍵時刻都等着政治一把手來決策。

第三,高度數字化的城市在災害面前十分脆弱。有多位親歷鄭州暴雨天氣的網友表示,鄭州此次災情實際上很可怕,這並非戰爭,只是一場較嚴重的水災,就讓鄭州這座超級大城市癱瘓。過去高度依賴於數字化、網絡化的城市運行系統,在停電、斷網面前立刻癱瘓。一切經濟活動,人與人間的交流全都停止了。因為沒有網絡,共享單車打不開;由於數字化程度太高,銀行沒法營業;過去普遍接受數字支付的出租車,現在只收現金。鄭州一度採用大型無人機作為中轉來恢復通訊網絡,但無人機只能覆蓋50平方公里的移動通訊,而且只能維持幾個小時。有網友反映,鄭州水災期間,他一度與外界完全失聯。甚至連鄭州災情嚴重到何種地步,也無法知道,基本進入訊息隔斷的黑暗時刻。

第四,城市應急系統應該分層設立,要保證在斷網、斷電的情況下仍然能維持城市系統的最低程度運作。數字化城市雖然極大地提高了生活便利性,提升了管理效率,但在抵禦自然災害和戰爭時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數字化程度越高,越需要面對一個和平友好和安全的周邊環境。所以,城市應急系統不能完全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據報道,鄭州東站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在特大暴雨後,鄭州東站幾乎所有電子顯示屏、電腦都關閉,廣播都沒有,上萬名乘客就像無頭蒼蠅到處了解訊息。鑑於此,城市重要公共設施和服務系統,應該有傳統的斷電備份系統,要有公共訊息非電線傳送系統,否則當大災難來臨時,可能一夜回到農耕時代。

第五,城市街區要保留一部分實體商店,要保留基本的現金支付體系。此次鄭州暴雨後,很多大型商場因為斷電、斷網而無法營業,許多市民正是靠着路邊的實體商店買到了救命的水、食品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到實體藥店買到了救命的降壓藥。而這些小實體店的店主們,點着蠟燭為市民服務,但只能接受現金。有鄭州網友稱,是實體店鋪在災後幫助人們渡過了難關,如果沒有實體店鋪,這次不知道要有多少人餓肚子。還有網友感慨,網購不是萬能的,社區團購是最大的禍害!

從鄭州遭受水災之後的各種現象來看,我們在謳歌高科技、網絡技術好處的同時,也要看到其脆弱的一面。實際上,城市的安全、舒適、宜居、人性化,這些特點是由多個方面組成的。在此次鄭州水災中,「天災」當然是主因,但城市建設中的問題、應對緊急事態方面的失誤等,也值得深刻反思。一座超級大城市,其基本的應急體系、供應體系、交通體系,斷電、斷網之後城市系統的安全運行能力,都是事關人命的基本能力。

最終分析結論:表面光鮮、智能的現代化城市的脆弱性,在重大自然災難面前顯露無遺。如何避免今後的城市發展中再出現類似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反思和總結。

本文為安邦智庫7月28日「每日經濟」研究簡報之分析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