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到兩岸再到余英時:世界百年變局的中西戰火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東京奧運會經過17天33項運動的339場精彩賽事,在8月8日晚間劃下句點。這段時間以來,與其說所有人圍繞着奧運賽事而起伏跌宕,不如說這場因為新冠(COVID-19)疫情而延後一年的盛事,也是百年變局的一部分。

美國媒體在獎牌排序上的「新方法」、台海兩岸選手對決延伸出的民意對撞,以及小S「國手」風波的種種撕裂與喧囂,終歸是世界秩序激烈轉變過程中的陣痛。

無論是大國領袖、奧運選手,甚至是網絡電視前面的看客們,人人都按捺不住激動心情,擺盪於適應與不適之間。

東京奧運會閉幕,中華台北隊2金4銀6銅名列34,計算獎牌數則是排名22,比起2016年裏約奧運獎牌榜第50名,本屆往前推進16名。(中央社)

與2008年北京奧運截然不同的情景,伴隨着台海情勢的緊張,兩岸民族主義情緒的對壘,完全移情於奧運選手的對決。

當美國高官說出「不支持台獨」,台灣「抗中保台」的激情寄託到了奧運賽場,特別是乒乓球與羽球項目的兩岸比拚,宛如上演統獨決戰,台灣政治人物爐火純青般的蹭功,更是把民粹發揮到了極致;而媒體也在發揮着看圖說故事的功力,藉着奧運機會賺飽流量。

經歷「國手」與「台獨」風波,台灣藝人小S徐熙娣於8月5日發聲,強調「我不是台獨!」。(微博@小S)

當原本強調友誼精神的奧運走了味,各種敵對惡意紛紛出籠,免不了有人成為新的箭靶。過去被認為親陸的台灣藝人小S,一夕之間成了大陸網民眼中的「台獨藝人」,把長期受到台獨輿論攻擊的憤慨,宣泄到了小S身上。極端的網絡民粹,反而為民進黨政府送去了滿滿的彈藥、重整「反中」與「台獨」的民心隊伍。

客觀地說,兩岸模糊空間正在快速收窄,這是政治情勢必然的延續,兩岸民意戰火看似猛烈,同時也象徵着政治上攤牌的時機正在迫近。過去含混其詞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小S最後拋出一句「我不是台獨」,自然會再引來兩岸「戰狼」的集結,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正面表態。

台灣羽球選手李洋與王齊麟奪金賽事賽末點,球落在場內得分的「終局線上」判定畫面被許多台灣網民發揮創意,發展成帶有台灣主權意識的周邊產品。(Facebook@林靜儀)

兩岸之間在奧運期間的對立,其實也是中西博弈的縮影。台灣輿論認為中國大陸選手輸了就要去「勞改」、贏了就是「金牌機器人」,這類論述在西方媒體輿論更是屢見不鮮。背後所體現的,本身就是西方和台灣對於中國崛起的焦慮。

反映在台灣身上的,便是各種「鷹眼建國」、「信用卡建國」的網絡想像;反映在美國身上的,莫過於是拜登(Joe Biden)「新印太戰略」的調整與摸索,在避免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護攔」前提下,尋求創建最大範圍的「圍中」陣營,也給了第一島鏈上的日本與台灣更多可以操作的施力點。

朱立倫宣佈參選國民黨主席,並表示自己正着手籌備重啟駐美辦事處,期盼當黨主席第一天就要成立。(吳逸驊/多維新聞)

中美博弈格局所釋放出來的氛圍,對於周邊地區而言,最為要緊的便在於是否能正確讀懂箇中訊號。

很顯然的,儘管傳統台獨老路已走不通,台灣方面只能在不斷親美與台海築牆兩條路上大做文章。例如台灣陸委會放出風向,有意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嚴格管制涉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業務人員赴陸;而國民黨主席選戰開跑,朱立倫宣佈參選,更讓這場選舉陷入比賽「誰最親美」的格局。

問題在於,同樣夾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新加坡,李顯龍看到了台灣是中美衝突的潛在爆發點,卻未得到台灣朝野的同等重視,這可能才是台灣身處漩渦最為危險的地方。

余英時逝世後,蔡英文在臉書發文讚揚余英時支持台灣的太陽花運動、香港的佔中和反送中運動。(Facebook@蔡英文 Tsai Ing-wen)

在華人知識界備受許多人推崇的史學家余英時逝世於美國,特別是台灣方面祭起了「反共」與「自由主義」的大旗加以緬懷。然而,余英時在其史學成就之外,或許也是一面時代的鏡子。東西冷戰與國共內戰遺留下來的思想糾葛,余英時也無法置身事外,甚至把自己深深地捲入其中,為其政治信念與立場搏鬥到底。

余英時的離世,恰恰給了兩岸和西方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在世界百年變局的十字路口,要選擇踏上新徵途,還是要死守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