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北上.三|擺脫「大家長式」管理獲讚 亦有舊生直言不習慣?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近日發布,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到2025年,將建設3至5間粵港澳合作辦學機構,香港5間名校榜上有名。港府也強調,要繼續積極推進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的交流合作。
《香港01》就此專訪當前已開設的港校大灣區分校的舊生,在他們眼中,大灣區分校就如同「香港模式」的輸出,有著與內地截然不同的教學和管理模式,例如沒有「輔導員」這一「大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多數受訪學生讚譽有加,但也有人直言感到「不習慣」,指令他凡事親力親為,分散學習精力,甚至頻頻「fail科」最終延畢一年。

教學模式與香港「無縫接軌」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是首間中港合辦大學,創建於2005年。曾於2014入讀UIC本科的Sprinter,對於在該校的就讀經歷讚譽有加,指自己在UIC接觸到港校的教育模式,令他決定畢業後來港深造,先後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

Sprinter說,除了全英語教學以外,UIC的教學模式與內地院校也有很大區別,在於沒有採取以班級為單位的組織管理,而是根據課程安排及個人興趣,進行自由組隊,鼓勵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協作完成小組作業和課堂展示。UIC的教學及管理模式也與其之後來港就讀時非常相似,令其能很快適應後續在港校的學習。

UIC奉行全人教育理念,在教育模式制度上與浸大接軌。(UIC官網)

與Sprinter相同是,另一名在UIC就讀本科的Catherine,2015年畢業後亦來港深造,入讀浸會大學的碩士項目。回憶她曾經在UIC的就學經歷,她大讚該校國際師資甚至高於香港,是業界很具專業素養的前輩,且校風相對包容、多元,更注重培養學生在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之間探索,學校和老師也樂於向學生提供機會。

她舉例其所就讀新聞專業的新聞實踐課,當時要完成近乎真實的「辦報」體驗,擔當主編、記者、排版、出版印刷甚至上街售賣,樣樣都要自己來。為了銷售報紙和雜誌,她還要製作影片和海報來宣傳。「UIC主張『全人教育』,特別重視英文和演講能力的培育」,對於後來走出象牙塔的她認為,這些能力也是在大學期間得到鍛煉,對其後來的工作很有裨益,比起許多內地院校「紙上談兵」式的教學來得更寶貴。

「朋輩導師」取代「輔導員」

在中國內地,大多數高校會設置「輔導員」,通常負責管理學生庶務和政治思想教育。在UIC則沒有這一設置,取而代之的是「朋輩導師」,即是由學長姐來輔導學弟妹學習遇到的問題,並組織計劃課外活動,而宿舍則設置「舍堂導師」關懷學生的住校生活。

有舊生稱讚UIC做法是擺脫「大家長式」的管理模式,但舊生Antony指沒有輔導員造成「甚麼事都要靠自己」,令其分散注意力,無法專注於學業。Antony說,他接連fail科還延畢一年,但承認自己也有責任,主要是未被有效督促的情況下,將心思擺在了學業以外的地方。

在Sprinter看來,「朋輩導師」的安排是給老師指導同學,高年級同學關懷新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Catherine也認同「朋輩導師」這一安排,認為「比輔導員要親和,因為也沒有什麼行政任務,溝通也蠻多,比較自由」,相關安排也與浸會大學相仿,認為Antony抱怨的問題,實屬UIC課業壓力較內地一般高校重,且是英文授課,學生還是要對自己多做要求。

外界認受度?Sprinter:學校仍年輕但在成長

大學修畢後,學生最關心便是升學或就業的認受度。Sprinter直言,這類港校在大灣區建設的分校,相比兩地固有的院校來說還算「年輕」,在就業市場的認受度方面還需要積澱。不過,UIC的學歷在申請香港和英國研究生時是具備優勢,因為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及論文的撰寫模式上能夠無縫接軌,畢業生在海外學習中表現出非常好的適應性,學生口碑逐漸提升,讓學校的升學認可度也有了提高,「總的來說認可度是處於成長趨勢」。

在Catherine看來,UIC的認受度相當高,「很高比例的同學選擇繼續深造,港澳和海外都很多。就業方面,校友和學校本身知名度這幾年都在提升,在業界,至少我所了解的傳媒行業,都比較受到認可」。

梁海明認為港校北上對大灣區學生國際化視野有較大幫助。(受訪者提供)

港校國際化視野及英文能力受矚

受訪者論及港校大灣區分校最受矚目的亮點,主要可歸為國際化視野及英文能力。本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便指出,港校在大灣區建設分校,的確對於提升區域人才整體的國際化視野和能力,尤其是英語能力,有卓著貢獻。

他說,英語是當今第一大國際通用語言,大灣區需要更重視培養人才的英語能力。然而,根據2018年《EF全球英語能力指標》,廣東省的英語水平分數僅有52.03分,處於低級水平,低於上海、香港、北京、天津、江蘇、澳門、福建、河北。

他進一步指,英語能力對創新生產力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企業已不像過去那樣,有足夠的時間將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產品進行模仿、改良。但大灣區並不優秀的英語能力,難免令創新土壤缺乏「營養」,要發展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難度加大。如果粵港澳大灣區整體人才的英語水平,未有提高和改善,只能依賴翻譯,那就很難緊跟全球創新科技發展的步伐。

梁:港校重視學科交叉是未來趨勢

梁海明又大加讚賞港校的學科交叉水平,指這對於培育現今的大學生相當重要,「如今在學科前沿的通常都是跨學科的人,未來大學的專業化將會降低,學科融合將是發展趨勢」。

他相信香港在廣東辦學的高校,可以在學科交叉、跨學科教育和研究方面,為廣東的高校帶來提升,以打破部分廣東高校的學科間、院系間的「水平邊界」,阻礙了學科、學術水平和課程的發展,通過跨學科和交叉學科,從而統一配置、優化現有資源。

系列報道:

港校北上.一|大片藍海?中大廣州生:廣東人有錢但好學校爭崩頭

港校北上.二|大灣區人才「雁過無痕」 港校助解留不住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