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零至精準防疫 「中國模式」需要被釐清的幾個重點

撰文:林犀
出版:更新:

在中外輿論場中近期有一個比較諷刺的現象。在過去,新冠確診死亡人數少許多的中國,無疑被視為防疫有效的,能得到至少八十分。而連戴口罩都多有爭議的許多西方國家死亡人數眾多,獲得不及格的分數。這點西方主流媒體亦認可。

然而隨着新冠病毒變異,西方許多弱勢群體(老年人、病人)或是已不幸死亡,或是已有免疫力,且多數人都注射新冠疫苗,變異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薄弱,傳染力強但輕症、無症狀人數眾多。於是疫情到今天,歐美國家恢復日常生活與經濟,其過去不及格的防疫成績,貌似也逐漸淡化。

已經恢復日常的許多國家,對於中國防疫模式的批評,也就逐漸升高。

儘管「新冠病毒如同流感」這一論調非常輕率,但人們在情緒上恐懼越來越小,這是事實。

而因新冠而逝去的生命,也就逝去了,對許多國家而言這或許是疾病的「自然淘汰」(儘管這話並不政治正確、也很殘忍)。保住許多弱勢群體性命的中國防疫,反而面臨「這嚴防政策是否可持續」、「經濟怎麼辦」的顧慮。這是諷刺的、殘酷的現實。

近期中國儘管仍堅持動態清零,但同時強調一個詞:精準防疫。有聲音說中國終於要準備「與病毒共存」、有聲音說中國動態清零是政府太強勢所致...關於中國防疫,到今天,仍有太多情緒性問題需要釐清。

近期中國多地陸續爆發疫情,給「清零」更添挑戰。(AP)

「政治體制」不是全部

防疫模式儘管與政府是否強勢、政治體制有些關聯,但「政治體制」並不是該地方採取哪種防疫模式的「完全因素」。這是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媒體所犯的最大謬誤。

動態清零的產生,與該地方的民情文化息息相關。在中國大陸,人民認為政府需要為經濟發展、為人民生命財產、為一切外在變化負全責(也就是大陸常見用語「兜底」)。這並不完全因為政治體制。在台灣這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同樣對政府有「兜底」的要求。

一個地區的防疫往往反映當地民情,比如在大陸和台灣,一旦哪個地方開始有疫情,民眾立刻戴好口罩、減少出門、囤米囤菜囤方便麪、要求政府做好確診者的隔離...這些完全自發。台灣與中國大陸可是截然不同的政治體制,平時在網上天天吵架,但碰到疫情時兩岸民眾的反應基本一致。

同理,老人與弱勢群體大規模染疫死亡,這情況在敬老的華人社會也很難接受。而台灣和大陸的醫療體系、有疫情後政府介入的強勢程度,這些也非常重要,「政治體制」不過是眾多參考之一。

再換一個角度說,美國九十多萬的新冠死亡人數,完全是因為「政治體制」的原因?民主的體制,西方的文化,就能接受這樣大規模的死亡?並不如此。民情的不理智和分裂、醫療系統對弱勢群體缺乏照顧、政客的傲慢與不負責,是許多因素構成了社會「只能無奈接受這些死亡數字」的局面。

當分析美國時,許多西方媒體能從醫療、社會、文化、民情來分析,分析中國時就一概先「因為政治體制」,這並非媒體應有的分析方式。

清零與「放開」:防疫不是兩極化

日前大陸官方發布的「試行第九版(新冠)診療方案」中,一個數據的變化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確診CT值從40變成了35。

用中國新冠專家張文宏的話說,「下調是一個重大調整,意味着一到35,大家只要在醫院住7天、10天。但是如果要等待35-40這一段,有些人可能就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問題是幾個月在醫院裏住着,在救治上毫無意義,如果不具備傳染性再把他關在醫院裏也是極不合理的。」

同時,官方也開始宣導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如江蘇省疾控中心專家在媒體上呼籲,「目前從報告的數據來看,新冠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比常規疫苗高」、「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果健康狀況穩定,藥物控制良好,建議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在過去,許多官員因為防疫不力落馬,外加社會民情對於疫情本能的恐懼,「保命優先」、「人命關天」是基本思路,但這也造成民意對新冠病毒的陌生與恐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這種城市自然是還好,但中國有許多小地方,疫情並不嚴重,這些基層鄉村的老人也認為「哪都不去,不必打疫苗」。

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說,觀念相對保守、發展滯後的地方在中國佔多數。

這正是中國不能「放開」的顧慮。在城市的人們雖然也抱怨防疫嚴格,但也知道這個現實。

但防疫本來就不是兩極化,不是動輒封城和「躺平」這兩種極端。

此次疫情,西方模式與中國防疫形成強烈對比,因為政治對立彼此又相互攻擊,所以形成一種「非黑即白」的民意思維:「中國防疫嚴格?難道要像西方一樣死這麼多人嗎?」

這就導致了,商販出來喊苦、燕郊民眾大雪天回不了家,但凡出現這類嚴格防疫下老百姓的苦悶聲音,很容易被打為「不遵循國家防疫」、「你就該去西方」等。

提高疫苗接種、逐漸將新冠「去恐懼化」,是中國廣大基層需要落實的。(新華社)

温和可持續的防疫,需要一同摸索

日前中國國家衛健委下應對新冠疫情的專家梁萬年接受中國官媒訪問,針對現在中國各地疫情頻發,他表示這並不代表中國現階段防疫「無效」。

「把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疫情認為是大號流感,目前為時過早。對於個體來說,得病後出現重症的概率可能下降,但奧密克戎傳播速度快,感染人群的絕對數大,作為整體的人群重症和死亡數量就會高,這仍是一個巨大危害。」

而張文宏日前發文,也給未來「更加彈性的動態清零」(精準防疫)指了一條可能的路。「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未來可能的應對策略如: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針接種,可以廣泛供給的新冠口服藥物,廣泛提供的居家檢測試劑等。

總而言之,新冠疫情全球爆發至今,逐漸恢復人民正常生活、恢復經濟活力是各國都有的共識——中國也不例外。許多人動輒將事情上綱上線到體制,而忽略了防疫,是各國醫療能力、民意社會配合、政府承擔多少責任保住人民生命的綜合結果。

中國防疫就結果而言值得肯定,在這其中產生「防疫過當」、人民受到傷害的情況也需要改善,這與「否定清零」是兩回事。儘可能截斷病毒傳播路徑、與人民生活的權衡,這本來就需要政府和人民共同摸索。

防疫道路,中西方並非對立,人民彼此更不是,病毒才是共同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