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疫是政治題也是科學題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仍在上海發酵,感染者持續多日以兩萬餘人的規模新增。在這座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隱秘蔓延的社區傳播可能已導致相當大的感染基數,防疫壓力顯然在繼續加重。

與此同時,隨着封城日久,關於疫情防控的諸多不滿意見也正在輿論場中匯聚,並逐漸形成一股引起廣泛共情的重要聲音。一些次生災害令不少人對目前的防疫策略產生懷疑,認為其不可持續性將對社會造成更為深遠的危害。

這是兩種並行疊加的壓力。於中共而言,前者在體制內逐層傳導,各級官員都將背上政治負擔;後者則以民眾的視角出發,它的與日俱增的對中共的逼問,亦使防疫在很多時候陷入無法兩全的困難局面。

上海曾長期探索,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面對此輪疫情的慌亂令其過去的成就蒙上了陰影。這一負面影響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平復,重要的是,不能再出現如目前的境況。

回答輿論的質疑變成了一個越來越緊迫的問題。儘管很多亂象在邏輯上是無法避免的,其來源於人類社會的參差常態,在理性思考中,這一類邊際損失不會有礙於對中心的整體評價。

但對社會做這樣的要求是苛刻的,且也不現實。當悲慘的個人境遇在網絡上相互遭遇,一定會激起廣泛共情的漣漪,民眾的心理會更傾向於訴諸個人感受與天然情感。在很多時候,這種責難可能是情緒化的,是宣泄式的,但政府必須予以理解並認真面對。

關注疫情的各界應當認識到,那些將「科學」與「政治」對立起來的討論顯得毫無建設性,不會幫助到疫情中受損的任何一方。

防疫當然屬於科學範疇。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徵隨着病毒的變異不斷變化,意味着國家的防疫策略也必須及時隨之調整,從疫苗到特效藥,從臨牀治療到隔離模式,都需要科學依據作為指導。

這方面的問題在於,中國的一些官員和地方政府乃至基層組織似乎難以根除官僚主義的慣性,他們習慣於用權力給自己上一把額外的「保險鎖」。無論是違背常理的一刀切,還是有弊無利的層層加碼,大多出於此種心態。

這些「幫倒忙」的因素人為造成了不少環節性、機制性的障礙,在對中國科學防疫的質疑聲中,這是導致輿論不滿的最重要來源。

同時,防疫也天然是政治問題。任何國家行為都在政治範疇之內,防疫當然也不例外。一種防疫路線的確立,本質上就是對受惠人群和受損人群的標準劃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必須做艱難取捨的單選題,是用最小程度的損失換來最大範圍的獲得的持續求索。

而之於受損的具體個人,這顯然是殘酷的,不管情願與否,他們不得不在這道選擇題中付出代價。中共要做的,是必須用最大努力減少受損人群的損失,令政治取捨包含更多的温暖底色,不讓他們變成統計學上的冰冷數字,而是在困境中得到切實的幫助和支持。

這是一場複雜的大考,從科學和政治兩個方面對中共持續發起挑戰,它們會不斷組合形成牽涉多個領域的超級課題,中共必須兼顧,不能偏廢。在這場考試中,中共必須要拿高分,因為那是其對人民的嚴肅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