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駁巴士變成「類火車」 台灣「造詞」熱潮背後的隱憂與大患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類火車」五一連假上路!台鐵工會由於不滿台灣政府強推公司化改革方案,在今(2022)年五一勞動節發起合法休假不加班行動,當天表定列車全停駛。台灣交通部祭出國道客運以及接駁巴士「類火車」的方案作為因應,當「類火車」布條現身車站,映入眼簾的是一台又一台接駁巴士,令不少台灣民眾「傻眼」,表示「還以為是玩笑,結果是真的」、「接駁車就接駁車,還類火車」,從而在網路世界掀起以「類」造詞的熱潮,表達對於此「奇景」的諷刺。

據了解,台灣交通部為了避免連假運輸停擺而推出的「類火車」方案,臨時設立12條路線,在台灣西部、東部與南迴線分別設立6條、3條、3條,停靠36站,總計開出716班次。該方案總共花費新台幣300萬元,最後只有4,000多人搭乘,引來效率不彰的質疑。

「類火車」上路當天,台交通部長王國材搭乘視察,並表示「這在國外相當普遍」,事後也自評「應該還算過關」。儘管如此,除了少數鐵道迷樂於購買車票作為收藏之外,民眾顯然對「類火車」的「巧思」並不買單。據台媒《聯合報》報道,有小學學童問老師「為什麼遊覽車不能說是遊覽車,要叫做類火車?」致使老師一時語塞答不出來。

台灣作家楊渡在臉書(Facebook)貼出公路大塞車的照片,語帶諷刺地寫下:「『類火車』是指車子都連在一起,像很長很長的車廂,不能走動的火車」。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徐巧芯也在臉書發問:「什麼東西加了『類』以後會讓人感覺特別高端、特別優質、特別有品味?」台灣網友更是發揮各種想像力,創造為數不少的冷笑話、哽圖和迷因,「爸爸的小三是『類你媽』」在網路瘋傳,也有人結合政治人物新聞事件嘲弄「類總統」、「類歌星」、「類房東」等等。

以揶揄時事為主題的虛擬人物「孫老毛」粉專,還特別創作了一部短片,挖苦日前美國議員在台強銷波音787飛機的要求是「類保護費」、「類國防」,建議華航可以另立名為「類華航」的公司承接該筆鉅額訂單,並稱不會監督政府的人民叫做「類人民」。觀眾看完影片後「依此類推」,有的認為台灣現在實施的是「類民主」,有的則將台灣外交部定調「『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說法開酸為「類中華民國」。

事實上,類似「類火車」概念的名詞創作在台灣政壇可說是司空見慣。執政官員稱「無薪假」為「減班休息」,稱「走私」為「超買」,稱「缺電」為「分區供電」;新冠(COVID-19)疫情發生後,更有「校正回歸」、「微解封」、「類普篩」、「類清零」、「新台灣模式」等新詞「聞名於世」。其中集大成者,莫過於凡是批評民進黨政府的言論,都可能被稱之為「認知作戰」。

台灣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在基隆拋出「類普篩」,基隆市長林右昌(圖)對此表示,此計劃是民眾自願篩檢,必須去標籤化,市府將「類普篩」正名為「全民防疫愛心篩檢」。(資料圖片)

「類火車」一詞在台灣輿論場一夕爆紅,民眾沉浸在「造詞」的樂趣之中,但其背後反而體現了台灣執政官員迴避問題、轉移焦點的本質。這個做法更讓民眾被政黨意識形態綁架,對於社會實質問題抱持着和稀泥、跟風好玩的心態,失去了民主政治應有的批評與監督要素。

舉例言之,「類火車」之所以被官員發明出來,起因於台鐵局「公司化」的爭議,台鐵工會認為官方只見「轉型」,未重視最為迫切的安全改革,更未回應員工對於民營公司化的疑慮,以及其他包括工作權益保障在內的倡議。結果「類火車」橫空出世之後,媒體版面和社會焦點全部集中到了這項「創舉」之上,而台鐵工會發起合法休假的訴求完全被邊緣化;此外,台行政院長蘇貞昌一句「別和衣食父母作對」,等於也是將壓力拋回給台鐵員工,甚至間接點燃搭車民眾對勞方的不滿情緒。

「類」字乃接近、大概之意,終究無法實質取代所指對象之本身。然而,這「類」政治話術卻能在民進黨政府大行其道,官員對此做法樂此不疲,進一步放大來看,更折射出台灣執政黨面對兩岸關係結構性問題的態度,包括以「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取代「九二共識」、以「中華民國台灣」取代《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本質等。當高官們只能在文字遊戲之中打轉,那麼也沒什麼好責怪公營的華視字幕頻頻出包,更別說台海關係一旦走到擦槍走火的那一天時,難道還能用「類戰爭」去粉飾太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