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33招欠辣 能否托住中國經濟底?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受超預期的不利因素影響,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許多市場主體十分困難。」這是官方對當下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國務院確定6方面33項措施,從財政、金融、投資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進行大力度調節。緊接着,國務院召開逾10萬人參加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

這33項措施,效果如何?2008年中央曾經4萬億投資計劃抵擋當年次貸危機的衝擊穩定經濟,今朝比較,是否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又會否留有隱患?

工具能用盡用 無辣招

首先,此番國務院33招包含六個方面:財政、金融、穩產業鏈供應鏈、促消費和有效投資、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就可以穩就業促進消費保民生,這是政策的基本邏輯。但坦白說,基本沒有新的辣招。特別是扶持企業部分,工具用盡,但效果不佳。

5月18日,李克強在雲南大學聽取畢業生就業和雙創情況彙報。(新華社)

最大工程是體現在財政政策方面。留底退稅,就規模來看,目前來看還是最大的一項。誠然,留抵退稅是一個好政策,但最大的受益者是大企業,尤其是那些周轉較慢的裝備製造業,而中小微企業的受益較少。此外,對企業的紓困,其實最關注的是社保費的減免。然而,社保政策此次看「軟」了很多——緩交養老等三項社保費,只緩不免。當然,中國社保基金總體的運轉,不能夠支持大面積的大幅度免繳。

但其實這個部分體現出來的是,財政手段、財政工具,其實差不多用盡了,不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財政壓力都很大。此外,此次也有提到融資擔保基金再擔保合作業務,這次明確新增一萬億以上。但像這種這種優惠政策,一般的企業很難得到。

在金融政策方面保持了政策的一貫做法。增加給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的貸款。但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實強制金融企業、強制銀行提高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額度、比例,對於銀行來說,不得不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

在穩產業鏈供應鏈層面,這次提到了一句話,「完善對白名單企業服務」。事實上,白名單制度在當前復工復產形勢下是否落後了呢?是否更大幅度的放寬復工復產的要求,以復工復產為常態,而不應該是限定在白名單名單上面的復工復產呢?

5月1日,在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上海起帆電纜股份有限公司電纜生產線上工作的工人。上海全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新華社)

事實上,新冠疫情以來,這兩年的政策重點都放在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户上面的。對於大企業,政府的紓困手段容易到達。比如新增貸款、延期貸款、降利率、重點扶持項目等等,這些政策可以直達,一是大企業數量少,業務成本低,銀行也都願意做這種大型企業的生意。然而中小企業就不一樣了。中小企業的紓困政策不容易直接到達,效率容易形成折損。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紓困的政策,很難達到那些真正困難的企業,另一方面,真正困難的企業,它本身的信用度比較低,風險較高,要強迫金融機構去提供服務也是不合理的,這不是市場化的手段,也會造成其他風險。

疫情來到第三年,中小企業已經非常疲憊,在預期無法提振的情況下,工具能用則用,也無辣招可用,但確實效果不佳,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頭疼醫頭 央地矛盾如何破

是什麼影響政策效果?坦白說,為什麼政策不新不辣?這些政策還是以頭疼醫頭的方法來處理應急問題,沒有找到問題根源,沒有開出解決病根的藥方。

最近一次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的發展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句話,中央反覆強調過很多次。但六個方面33項政策裏面很難找到改革方法。

而這中間還有一個更大問題逐漸凸顯。中央在六個方面33項措施,基本上就是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財政的、金融的政策框架下,而在地方,對問題的理解又是不同的。

房地產政策的差異性最為明顯,以此為例。中央財政以及獲得專項債補充的省級財政,對土地財政下滑的抗壓性要強,能夠與中央銀行及監管層面的限制性政策進行配合。但是,高度依賴於土地財政的地區市和縣則積極拯救樓市,希望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和拉動經濟增長。地方政府現在第一需求是增加財政收入,盤活房地產是最直接的。這就是「兩種財政之下的兩種政策」。此外,在消費刺激方面也能看到。有消費,稅就會留在地方,比如汽車銷售也會是地方積極推動的。

2022年一季度全國住宅銷售面積、銷售額分別按年下降18.6%、25.6%。多地樓市發出了鬆綁信號。

在穩經濟、走出當前困境的大框架下,要看清楚政策的推動執行,這兩層關係必須要釐清,一層是中央想要做什麼,一層是地方想要做什麼。

更要注意存在的隱患。從表面的大賬上看,以專項債貼補土地財政下滑,似乎可以在表面持平。但其實,必須謹慎,隨着房地產市場下滑,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鋭減,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收入下降,地方對專項債的依賴越來越大。這會增加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級政府的負債率。地方不能一邊告別土地財政依賴症,另一邊又新增了專項債依賴症。此外,土地財政依賴度大的地區縣市政府,地方對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需求增加,這可能導致專項債下沉和擴大化。

專項債,原本是「專款專用」,投資者給收益相對可靠、風險相對較小的項目提供的融資。不過,今年4月,中央財政部允許地方擴大專項債的使用範圍,包括城市網管、高質量基建、農村農業領域項目。這說明地方財政開始泛專項債化。假如專項債擴大到置換存量債務、經常性支出,那麼地方財政進入一般性債券化階段。當省級政府公共信用的債務融資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只能依託於中央政府的公共信用來融資,即發行國債。

債務從來不是解決債務的辦法,終歸要回到發展問題上來。房地產市場下滑太大,對地方財政衝擊太大,造成專項債發行規模大,而如此後面餘量就更有限、效益遞減。其實,專項債,主要還是靠土地出讓金收入來償還,最終還是要落到房地產上。而政府所有的債務,最終還是要靠真實的稅收來償還。這定然也是接下來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

萬億投資 不能簡單類比

此番33條政策當中,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再次成為穩增長的重中之重。事實上,中央政策傾向是有發生變化的。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當年5月底,李克強在總理記者會上指出,「我們推出的規模性政策注重的是穩就業、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賴上基建項目,因為現在中國經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起主要拉動作用」。事實上也是如此的,當時採取的規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資金直接或比較直接地去支撐居民收入,這樣做可以促進消費、帶動市場。

2020和2021年,中國基建投資兩年複合平均增長1.8%,較2019年低1.5個百分點。而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20和2021年中國政府部門槓桿率累計上升13.6個百分點,高於2009和2010年累計增加6.6個百分點。可見,過去兩年抗疫工作中,中國政府花錢多於上次危機應對,但投向主要轉為民生支出而非搞基建。

但今年以來,內地疫情多點散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新的挑戰。從高頻數據看,3、4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連續按年負增長,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也持續低於榮枯線,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逐月下滑跌至2020年3月以來新低;社零總額名義和實際按年,以及主要分項數據連續按年負增長且降幅逐月擴大,尤其是4月份,限額以上企業社零和餐飲收入降幅按年高於平均水平,顯示疫情衝擊也開始波及大中型商貿企業。在此背景下,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全面和超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新成為當前經濟穩增長的主要政策取向。

重回投資和外需拉動意味着經濟增長對製造業的依賴加大。但是,疫情暴發之前,中國就業結構已經轉為服務業為主。在這種情形下,擴大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果或沒有想象的那麼強。事實上,今年以來就業壓力有增無減。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更不會有消費了。這是近年來居民消費傾向降低、儲蓄傾向上升,各種刺激消費政策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所以,不能活躍服務業生產經營及相關消費活動,即便擴大投資也將只是實現低水平的經濟均衡。

當前,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重新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但會受到結構性因素的約束,所以亦不能簡單類比次貸危機時4萬億投資應對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