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遇刺身亡|趙立堅「不予置評」話裏有話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當街槍殺引發國際社會震動,當然也不出意外地在中國社會引發輿論共振,慶賀開席者有之,呼籲保持人道主義者有之,因辱華言論被禁言者有之,因難過哽咽哭訴者有之,左右逢源平衡各方者有之,概而言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槍殺案發生的當天,有媒體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將「對中國網友們對安倍遭遇槍擊的評論有何看法」之問拋給發言者趙立堅,等來「不予置評」的回應。結合今次中國輿論場關於安倍的言論,不難發現,趙立堅此言可謂話裏有話。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襲身亡震動國際社會。(AP)

首先,中國官方和民間在對日問題上,始終是「兩條腿走路」。

安倍被槍殺的消息傳來,中國民間輿論場不乏慶賀的聲音,甚至有商家蹭熱點,推出「7.8安倍開席套餐」優惠活動。而在中國官方層面,固然對包括安倍晉三在內的日本右翼政客操弄歷史問題心存不滿,但面對這樣的惡性暴力事件,仍保持着大國的風範,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發去唁電,表達惋惜之情和深切哀悼,並肯定安倍晉三曾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所以,激進的「網民聲音」雖然數量龐大,但並不代表中國主流,何況官方之外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其次,中國官方深諳在日本問題上隨時可能觸發的洶湧輿情,故而不會多做關涉,這樣的做法既是慣性使然,也表達了對於民間輿論場的理解之意。

作為中國的鄰國,日本侵華戰爭尤其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給中國造成的沉重苦難和傷害是實實在在的,雖然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啟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為了經濟發展暫且擱置爭議,再加上中美關係的改善,中日之間保持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但因歷史問題而埋下的「雷」始終都在,並在日本右翼政客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以及在教科書、釣魚島問題、台灣問題反覆操弄之下,在中國國內抗日題材影視劇的代際傳遞和民族主義高漲的大背景下,隨時可能引爆。2012年的反日遊行如是,今天安倍晉三被槍殺亦如是。

有市民特前往安倍晉三受襲地點悼念。(AP)

對中國官方來說,顯然深諳民間輿論場的情緒所在,也知道中日之間的這個「雷」短期內不可能被排掉。所以「不予置評」的背後,既有理解,也有以默許方式給予積壓已久的情緒一個出口的考量。

「不予置評」之外,需要承認的是,在自媒體崛起、「人人握有麥克風」的今天,洶湧而來的輿情不僅可以對內政問題產生巨大影響,推動良政善治,也可能不斷影響中國對外關係的處理難度。

從徐州八孩女子風波到唐山打人事件,從河南紅碼事件到北京「疫苗令」,如果沒有社情民意的倒逼,很難想象諸如此類的事件會被及時處理、及時糾正、及時叫停,這樣的輿論監督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是極其重要且必要的,也是不斷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支撐。

再看對外的影響。十八大後,在毛時代站起來、鄧時代富起來的基礎上,強勢的習近平意欲將中國再推上一個台階,帶領整個中國變得強起來,這裏的「強起來」,不單單是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強起來,更包含有平視世界這樣的民族自信心的強起來。當中國展示出這樣的野心,再加上民間輿論場諸如「厲害了我的國」的鼓與呼,勢必引發其他國家的提防和警惕,美國今天將中國確定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既是對中國崛起這一事實的變相肯定,也意味着為了遏制中國繼續崛起必然會採取極限施壓。

2016年9日,習近平(右)與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在杭州的G20峰會上會面。(Getty)

面對這樣的國際形勢,雖然中國官方主觀上可以與民間「兩條腿走路」、「不予置評」,但客觀上民間輿論場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中國的對外關係。《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在日前的一則分析中寫道,「中日民意的激烈對峙對兩國政府採取緩和彼此關係的措施已經形成牽制,也對兩國媒體客觀理性談論對方和中日關係形成阻礙。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現在衝對方說重話、狠話都更受歡迎。這非常不利於中日關係的整體改善。」在最後,胡錫進亦強調並呼籲,「改善中日關係是中國國家利益的一個重要契合項,而美國的利益則是要把中日變成越來越彼此敵視的對手。中國公眾需要了解這個態勢,並且支持國家把中日關係放到戰略全局中進行調試,給專業外交團隊更大針對中日關係的操作空間。」

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內政外交都面臨很大挑戰,且彼此影響,很難孤立來看。公共空間的輿論表達如何在推動中國內部良政善治的同時,也能對外展示中國的多元化、多樣化,並通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與官方形成合力,講好中國故事,無疑是一項需要共同努力的艱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