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中國最深刻改變:政治底層邏輯、底層價值和民情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8年,內地網絡上對他的紀念幾乎有刷屏之勢。這也再次說明了鄧小平雖已逝世25年,但他依舊活在人心和史冊中,繼續影響着當下。

筆者已在《鄧小平誕辰118年:繼續改革開放是對鄧公最好的紀念》一文中寫過:「評判一個政治人物,既要看他生前尤其是在位時的影響力、功績,更要看他身後在人心和史冊裏的位置。時間越久,鄧小平的歷史地位越高,所起的作用越大。畢竟,20世紀80年代前出生的人,直接獲益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早已成為社會中堅,自然會傳承鄧小平的理念,而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人,又享受着國家進步和發展的成果,在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觀念新潮流中成長,他們將影響未來。」

巧合的是,筆者昨天看到微信公眾號「阜成門六號院」的一篇文章《每逢今日思小平》,對裏面的觀點非常認同。該文沒有再去重複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改革舉措,比如恢復高考、尊重知識和人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美建交、赴美留學、經濟特區、市場經濟、一國兩制,而是探尋鄧小平對政治底層邏輯的根本性改變。

該文梳理了鄧小平對於政治底層邏輯、底層價值的四個根本性改變。第一,鄧小平改變了衡量政治正確的標準,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發展好經濟當成最大政治,作為一切政策最本質要求。第二,鄧小平把中國帶向世界,徹底改變了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第三,鄧小平提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的信條打破了意識形態的神學束縛,打破了對蘇聯模式的迷信,開啟了制度文明現代化的大門。第四,鄧小平改變了政治的規則,讓政治更文明化,創造了更寬容、更穩定的社會秩序。該文認為鄧小平改變的底層價值是中國40多年來進步的動力根源。

的確如此,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改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科技創新日新月異,GDP躍居世界第二背後,是中國社會的底層政治邏輯、底層價值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政治本是眾人之事,是服務於人類結群而居,其最大的正當性是讓民眾過上好日子。但在歷史上太多時候,政治都被異化為君主專制、貴族集團或宗教統治的工具。在20世紀曆史上,政治又時常被某種意識形態或教條幹擾,比如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極左意識形態的盛行讓政治扭曲為階級鬥爭。在今天港台和西方社會,政治又時常容易被簡單等同於選舉民主或自由主義民主,忘記自由、民主的存在本身也是為了人民過上好日子。人類在吃飽飯後總是容易沉迷於某種意識形態,喜歡大談各種虛無縹緲的主義,卻忽略了不論什麼意識形態、主義、理念,都是為了人民過上好日子派生而來,切不可顛倒因果或主次關係,否則只會深陷意識形態的泥潭難以自拔,脱離實際。

鄧小平說,「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他不糾結于姓資姓社的口水戰,只關心一項政策或改革「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其實是抓住政治最樸素而又最根本的道理。不論多麼美好的政治理念,多麼動人的政治口號,多麼現代的法律和制度,多麼振奮人心的宏大敘事,最終都要回到能否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一最樸素最根本評判標準之上。鄧小平將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經濟民生工作列為中國政治的最主要績效,契合了最大多數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最深切期盼,為國家進步和發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只要中國人過好日子的願望不變,那麼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便不減。

鄧小平南巡。(《紫荊》雜誌)

人和人、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是人民過上好日子、人類進步必不可少的條件。鄧小平之所以在對內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還那麼大力度去推動對外開放,正是因為他看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是為了讓中國人的勤勞和聰明才智在世界舞台有用武之地。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已經和世界各地緊密相連、深度互嵌,中國人的視野、知識面、生活觀念、生活方式都深刻受到世界發展潮流的影響。這是中國有史以來與世界聯繫最深最廣的時代,不論廟堂還是民間都從對外交往中嚐到甜頭。正因這樣,縱使是有疫情的阻隔和防疫政策的限制,縱使是有孤立主義和反全球化的干擾,從40多年鄧小平打開中國對外交往那扇門開始,除非出現不可預估的極端情況,中國絕不可能再關上開放的大門。

鄧小平提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第一,和他深度改變的政治生態和秩序,讓政治文化變得包容、寬鬆、文明,同樣對中國影響極大。在今天中國,固然還會有特權和腐敗問題,固然還有侵犯公民自由的現象,固然還有權力的傲慢,但一旦被公開,在人心和社會層面,必定千夫所指,人神共憤。這說明在政治正確、世道人心層面,中國人的民情、政治文化已經發生根本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對公民權利、人的尊嚴、常識理性、法治、民主、自由有近乎本能的認同。

為何薄熙來的一巴掌遭到王立軍的反抗?為何河南省濟源市「市委書記掌摑政府秘書長」事件引發社會公憤,最終當事人被懲處?為何豐縣八孩女子事件能引起全社會的憤怒?究其根源,都是因為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權利意識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一些人總是擔心中國會否再度出現個人崇拜,但只要對今天中國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有所了解便不難看出,中國已無個人崇拜的土壤,中國會有低級紅和官場馬屁文化,但像文革時期或古代君主體制那樣瘋狂的個人崇拜,已經不可能重演了。

被譽為美國民主研究第一人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認為,在形成美國民主的三個條件當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如法制,法制的影響又不如民情。誠如斯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是否現代、文明,最重要支柱並非寫在紙面上的法律條文和制度,而是多數人都不約而同信奉和認可,覺得理所應當的觀念、價值。自古以來,最難改變的便是人的觀念、價值。因為這是最為底層、最為根本和內在的力量。然而,自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國家翻天覆地變化,經過各種來自於古今中外觀念的激盪、交鋒、融合,今天中國人的民情、政治文化已經不同於以往,新觀念帶來的人心力量正在壯大,總有一天會匯聚成國家進步的大江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