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安倍晉三立銅像 誰還記得被「國有化」的釣魚台?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9月27日下午日本政府為遇襲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晉三舉行國葬,台灣方面派出「立法院」前院長蘇嘉全、王金平,以及駐日代表謝長廷參加。傳媒關注的焦點,則放在了國葬禮以「台灣」唱名,將之解讀為「台日友好」的具體象徵。

為安倍立銅像表達感恩之情

藉由緬懷安倍晉三而在台灣掀起的「感念」之風,還刮到了南部的高雄。高雄一間供奉二戰期間遭美軍炸沉日艦陣亡官兵的「紅毛港保安堂」,打造了一座安倍晉三紀念銅像,一側豎立了刻有安倍手書「台灣加油」的奇石。9月24日,台灣「監察院」院長陳菊、民進黨立委許智傑,以及該堂主委張吉雄等人,共同為銅像揭幕。揭幕後,保安堂居合道劍士舉武士刀,向安倍晉三銅像致敬,參與民眾紛紛獻花致意,甚至有人行跪拜大禮。

從現場照片來看,揭幕儀式背板設計以富士山為主題,還能看到象徵日本軍艦官兵145位亡靈的燈籠。主辦單位找來友人「自發性」穿着台灣憲兵制服擔任標兵,稱是「為了讓活動更隆重」,後方則插滿印有日本軍旗圖案的亡靈姓名布旗。受蔡英文倚重而曾任「總統府」秘書長的陳菊致詞時表示,「安倍對台灣最大貢獻就是把台灣問題國際化,突顯台灣國際戰略地位」,打造安倍紀念銅像「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人是感恩族群,感謝安倍晉三對台灣社會的貢獻」。

這場被台灣傳媒形容為「既莊嚴隆重又温馨感人」的揭幕儀式,確實成為當日新聞話題之一。隨着國葬日接近,台灣社會因複雜歷史以及對大陸敵意而交織產生的日本親近感,包括由於安倍「挺台」形象而生的孺慕之情,因此又被政治人物調動了起來。

安倍強勢宣示釣島屬於日本

就在安倍銅像風光揭幕的翌(25)日,台灣街頭上另一場與日本有關的行動,則顯得相對落寞許多。位於台北市慶城街的「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當天上午聚集了數百位台灣民眾,其中不乏來自台灣各地的漁民代表,他們向日本政府訴求「護我海疆 保我漁場」、「傳統漁場 不容侵佔」,還有寫着「釣魚島我們的」、「為生存護漁權」等紅布條。

這場「討海護漁」抗議行動,由台灣「釣魚台教育協會」與「宜蘭縣漁民權益協會」共同發起。背景則是緣於十年前的2012年9月25日,世代在釣魚島傳統海域捕撈為生的宜蘭漁民,發動近百艘漁船赴釣魚島(台灣稱「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十年後,為了紀念當時宜蘭漁民的英勇行為,也為了紀念50年前風起雲湧、以台灣和香港海外留學生為主體的「保衛釣魚島運動」(保釣運動),而有了如今的這場集結。

+1

十年前發生了什麼事情?在政治人物揚起「台日友好」大旗下的台灣社會,恐怕已被多數人遺忘。2012年4月,時任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突然發起「眾籌」的「購買尖閣諸島(釣魚島)」計劃。當時即有觀察人士指出,此舉乃是要逼使日本政府出面「收購」,完成日本對釣魚島從「主權宣示」到「所有權」的「國有化」進程。果不其然,野田佳彥政府決定以日本政府名義、耗資20.5億日元「收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並於該年9月11日支付款項,正式將釣魚島「國有化」。

斯時已經決定競選新一任自民黨總裁的前首相安倍晉三,隨即表態日本政府在完成「國有化」之後,必須在島上設置政府機構,體現對島嶼有效管理,他並研判「中國不會對釣魚島發動武力攻擊」。日本「國有化」釣魚島掀起中日關係新一輪風暴之後,繼任首相的安倍晉三態度強硬,宣示「尖閣諸島是日本的領土,沒有任何交涉的餘地」。

中國海警船常態化巡航釣島

保釣運動出身的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在此輪爭端後將重心轉移到與日方交涉簽訂《台日漁業協議》,他還提出了基於「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等原則的「東海和平倡議」。

不過台灣漁民的真實聲音並不如官方政治宣言來得那麼「簡單」。台灣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陳美霞,在一篇文章憶述了當時台灣蘇澳漁民得知日本「國有化」釣魚島消息後的最直接反應:

2012年,日本要將釣魚島國有化,當這個消息一傳出來之後,蘇澳的漁民其實承受很大的壓力。因為對漁民來講,釣魚島還不是日本的,台灣漁民就已經被驅離成如此的情況,如果釣魚島真的變成日本的,那麼漁民究竟應該要去哪裏捕魚呢?當時漁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一定要守護釣魚島的主權,絕對不能讓日本把釣魚島國有化。

日本單方面的「國有化」做法,確實進一步激化了釣魚島周邊海域的地緣洶湧波濤。來自大陸的中國海警船形成了「常態化巡航」,光是2021年的統計資料,中國海警船編隊巡航釣魚島總天數高達332天,其中有40天進入12海里的領海範圍之內;連續不間斷巡航的總天數也達157天。而今(2022)年截至9月11日為止的統計資料,中國海警船編隊巡航釣魚島已達238天,其中有27天進入領海範圍,連續不間斷巡航天數則有138天。

在釣魚島海域領海巡航的中國海警船。(「釣魚島──中國的固有領土」網站)

中國海警船編隊巡航釣魚島,可說是以實際行動打破日本片面的主權管轄宣示,而且就中日雙方的艦艇噸位、數量、裝備對比來看,中國的「常態化」巡航也收到了令日本巡視船疲於奔命的效果。北京類似的做法還延續到了應對美台藉由「台灣牌」虛化一中、挑動台海之上,「常態化」的軍演反而更為具體地助於中國就台灣問題宣示主權意涵。

為了友日卻自失釣魚島立場

2016年上台的蔡英文政府,「保主權」的口號僅僅對準了海峽彼岸,至於被視為「抗中盟友」的日本,恐怕不包含在其「保主權」的話語之內。2020年6月,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通過提案,將釣魚島列嶼行政地區名稱從「登野城」改為「登野城尖閣」,引起台灣漁民極大的憤慨。為了反制日方舉措,宜蘭縣長林姿妙邀請蔡英文一同登上釣魚島「掛門牌」,以宣示釣魚島主權。蔡英文一方面聲稱「釣魚島屬於中華民國的領土,是我們主權範圍所及」;另一方面又希望台灣民意情緒能夠降温,「更重要的事是現在區域情勢很複雜,我們必須保持冷靜」,「能夠維持區域和平穩定」。

儘管蔡英文已以總統之姿發話,但實際在第一線處理對日外交的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卻在Facebook發文,指「1971年6月,美國宣佈把釣魚島列嶼和琉球交與日本管領。並於一年後的5月15日執行,從此日本有了事實管領權」。同時還把責任的皮球踢給早已作古的蔣介石政府,質疑「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做了什麼抗議?」

日本前防衛大臣石破茂率領「思考日本安全保障議員之會」2022年7月27抵台展開為期四天的訪台行程。圖為28日石破茂與蔡英文在台灣「總統府」會面,兩人交換禮物。(AP)

同年9月,台灣蘇澳籍漁船在釣魚島西方12海里作業時,遭到日本保安廳公務船衝撞,引發台灣民情激憤。由於台日雙方的說法有所出入,日方認為是台灣漁船侵入釣島12海里,公務船才會上前驅趕。結果謝長廷釐清真相的方式,反而是引據日方的說法。台灣民間對於他的立場既不解又無奈,從而只能戲稱其為「助日代表」。

一直到2021年,日本政府公布《2021年度防衛白皮書》,白紙黑字載明「釣魚島毫無疑問是日本的,韓國的獨島也是日本領土」。相較於韓國外交部馬上抗議,台灣「外交部」卻只對日本關注台海「表示高度歡迎與由衷感謝」,絕口不提釣魚島主權問題。此外,被台灣政治人物和媒體封為「史上最友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其卸任後的2021年12月1日接受台灣「影響力論壇」邀請發表演講,一邊宣揚「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即日美同盟有事」的主張,一邊卻又強調「尖閣諸島」是日本的領土。

更令人詫異的是,2022年7月27日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組團訪台,日方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在30日的記者會上宣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因此不會有台灣、日本共同應對問題。31日蔡英文不但對此不置可否,還對日本國會議員訪問團表達感謝。

恩澤情感無助於漁民生存權

台灣官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的表現不斷退縮,推縮到「一言不發」的地步。這也難怪9月25日台北街頭的「討海護漁」抗議行動現場,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陳美霞站在日本駐台機構的大門前,痛陳「現在的執政黨,保護主權、漁權軟弱無力,落實主權教育無方」。她呼籲,只要不公義存在的一天,所有要保衛釣魚島的人就會持續地到現場抗議。

中國官方設立的「釣魚島──中國的固有領土」網站,詳列2015年9月至今中國海警編隊在釣魚島領海巡航紀錄。(截圖自「釣魚島──中國的固有領土」網站)

在漁業界服務數十年的蘇澳區漁會前總幹事林月英說,漁民去釣魚島就像去自家的廚房、相當自然,這是蘇澳漁村家庭世世代代的生活記憶。但自從日本實施200海里經濟海域,片面納入釣魚島海域後,一切就變了,台灣漁民在自己的領海捕魚,竟遭到日艦噴水柱,甚至直接逮捕,要求繳付贖金,才會放人。數十年間日本欺壓台灣漁民,幾乎要斷了台灣漁民的生計,導致漁民在2005年群起反包圍日艦,2012年漁民們頂着八九級風浪出海直奔釣魚島海域,挺進2.1海里,對日直接宣示主權,台灣漁民們保衛釣魚島的堅決意志,可見一斑。

而前往聲援漁民的台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則將釣魚島問題與地緣政治關係連繫起來看。他認為,「釣魚島是我們的,但今天還需要費力在此吶喊、爭取,這是歷史的悲哀!正是因為釣魚島的主權被出賣了、被侵佔了。」他說,「在當今嚴峻的兩岸關係以及中美關係下,今天這場活動有相當特殊的歷史意義,台灣的漁民以及釣魚島是兩岸同胞要共同保護的,這是一場持久戰,希望大家共同團結,讓帝國主義者們知道,我們是寸土不讓,也要努力保障漁民更好的生計。」

回顧日方「國有化」釣魚島十年以來的歷史脈絡,可以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時,中日關係由於釣島爭端陷入冰封,經過十年的歲月流轉,中國在釣魚島海域透過常態化巡航掌握了主動優勢。於今迎來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釣島問題的政治現實比拚,進入了截然不同的地緣新格局,挑戰着中日關係和區域穩定。

至於作為當事者之一的台灣,則在主政者「台日友好」、「聯日抗中」的政治動員與亢奮想像中自我邊緣化,越來越像是一位「局外人」。涉及生存關頭的台灣漁民吶喊,也在安倍晉三銅像揭開的「恩澤情感」政治中被稀釋和淡化。漁民的心聲,何時才能傳進沉浸在「國境之南」喜悦之情的台灣當政者耳中呢?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