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防控再現放鬆跡象 實現「第五個現代化」仍任重道遠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在因過激防控引發零星抗議之後, 近幾天中國疫情防控頻傳利好消息,有地方在解除大規模封控,有地方在減少強制核酸檢測,有地方在防控的同時放開了堂食,還有的地方聽說對確診和密接不再強制隔離,而是考慮到個人意願,對於不願意到方艙隔離的,如果居住條件允許,在簽訂居家隔離承諾書後,也可以居家隔離。

另外,負責領導疫情防控的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於近日也連續主持召開了兩個有關疫情防控的座談會,分別聽取了八位疾控專家和八位一線防疫工作者發言,官方會議通報表示「隨着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而且還有更關鍵的,這兩次會議通報,都沒有出現之前中國官方反覆強調的「動態清零」字樣。在官方政治語言字斟句酌的中國,它傳遞的訊息格外清晰。

此外,有人最近還關注到輿論變化,注意到媒體、專家也開始在鋪墊一些放寬節奏。類似於「奧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專家稱目前無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等新聞也開始登上網絡媒體版面。這在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之前,無論各路媒體還是專家,一直都在強調變異病毒仍然如何厲害,後遺症如何廣泛嚴重,渲染其它國家防疫如何糟糕中國的辦法才是最好的最經濟的等等,有好些很好的專家與媒體建議被雪藏,現在這些媒體和專家終於開始回歸一些實事求是的基調。

天津在防疫一線的警察。(新華社)

這些都是好事,是令人興奮的積極轉變!

我們最近一直在呼籲中國調整優化防疫政策,在肯定中國之前防疫成績,認同中國式防疫把人的生命安全作為政策核心價值的同時,認為也要與時俱進,根據變異病毒特性和社情民情變化調整防控政策,應該儘快把防控重點從流動性限制和全員管控,轉移到對重症病人和弱勢群體的重點保護上,以最大程度上保持住社會經濟活力,恢復社會信心,同時還要拿出真金白銀對受疫情和封控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和家庭、個人進行經濟救助,不能到三年級了還用一年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特別是中央關於優化防疫的二十條措施出台後,我們積極呼籲各地政府應該認識到二十條的精神內涵和終極目的,要儘快調整已經不符合現在社會要求的過激防控政策。

所以,對於上述防疫政策的積極轉變,我們歡迎並支持。我們也認識到,對於像中國這麼大的「巨輪」,各地方國發展落差這麼懸殊,各方面利益互相交纏,即便是防疫措施調整也不可能像新加坡、香港這樣迅速到位,必然會經歷一個轉彎乃至短暫混亂的過程,社會各方面應該有一定耐心。

北京,身穿防護服的衛生工作者準備對居民樓附近的居民進行冠狀病毒檢測。(美聯社照片/安迪黃)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在進行疫情防控調整優化並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有不少令人痛心與遺憾的代價,而這些代價,如果處理得好,如果能依照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第五個現代化」要求,本來是可以避免或降低的。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各地方對社情民意的反應有點太慢了,在某些方面的反應有些過於僵化了。比如現在的這些積極改變,如果個地方在之前能聆聽社會反應,更早一點推出,不用太早,就提前半年幾個月時間,可能在社會面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情緒了。非要等社會面搞出那麼大動靜,出現了人命才調整,這樣非常被動、很不應該。

事實上,是之前沒有人呼籲嗎?恐怕並不是,主要是對這些呼籲,體制在客觀上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屏蔽效應,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總結思考的問題。

第二,在防控調整之前,各方面的損失太大了。這個從今年來中國宏觀、行業、微觀經濟數據變化,從人們對身邊生活場景的蕭條感知,以及從普遍性的消費習慣與社會情緒變化,都能有大概認識。

航拍實行封閉管控的廣州荔灣區白鶴洞街海南村。(南方周末)

這些損失都是實實在在的,落到每一箇中小微企業、每一個商戶門店,每一個家庭與個人的頭上,都是難以承受的。如果說在疫情爆發的第一、第二年,因為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的高重症率、高死亡率,必須採取非常嚴厲的風控措施,從而導致經濟上的損失還是值得的,在奧密克戎出現後還繼續不計成本的防控就有點不合時宜了。當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現在調整還來得及,就是這個調整速度一定要趕得上變化速度,要更有力度才可以。

第三,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太偏激,要注意為未來政策調整留下餘地,這樣做也是給政府自己留餘地。如果一開始就把話說得太滿,把各種方法推到極致,左一腳滿舵到底,右一腳滿舵到底,最後很可能就會陷入自己綁架自己的困境,屆時如果出現形勢變化,轉不過彎來又必須得轉,怎麼辦呢?那就只能硬轉,而硬轉這個代價又非常之高!

硬轉的代價,輕則會造成社會認知撕裂,重則會影響到社會信任,更嚴重的還可能會在新政實施過程中出現「翻車」事故。在中國歷史上,這方面的教訓實在太多了,這期間的經驗教訓,也應該好好思考總結。九年前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第五個現代化」,現在看,距離實現這個現代化目標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