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擴大內需綱要.一 | 不同於4萬億 這不是一份刺激方案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在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前,《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低調出爐。緊接著中央經濟工作召開,《「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馬不停蹄的公布。回到《綱要》本身,圍繞11個方面出台38條舉措,以2萬多字的篇幅提出了擴大內需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方案。但這份《綱要》顯然沒有激起輿論的普遍關注。

「擴大內需」的提法並不新鮮,從《十四五規劃》,到中共二十大報告,再到此番《綱要》都提到「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加之,這份《綱要》沒有「眼前一亮」的預期和一眼就能看到、看得到的數據,所以並不會「刺激」到市場和輿論。原本,中共文件就難倒,一份沒有數據的經濟戰略文件,市場就跟難讀懂。

如何讀懂這2萬多字的《綱要》,這將是一張怎樣的藍圖,會對中國經濟2022-2035年的10餘年起到怎樣的作用。《香港01》將分為9篇,從不同角度一一拆解。

相較於枯燥的《綱要》,市場更加關注連開兩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所定調的那樣:「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關注經濟何時企穩、如何增長,能給怎樣的刺激政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但顯然,《綱要》並非單純強調經濟增長和穩經濟要求,而使更關注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結合。這也就難怪激不起更多的關注。因為市場當下沒有耐心,很「躁」。然而,這份《綱要》卻具有長期戰略導向。

這份《綱要》,「工作安排」比較多,是具體的經濟治理工作安排,要做哪些事情,從哪些方面着手,準備怎麼做,已經為做這些事情有哪些基礎等等。坦白說,但非常詳實和落地,是一份執行方案。果然,很快的中國發改委網站已經公布《「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就是《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的第一步。如此看,《綱要》不僅是「效果圖」,而是「施工圖」。

《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不僅是「效果圖」,而是「施工圖」。(路透社)

毫無疑問,《綱要》是疫中國重開"擴大內需"藥方。事實上,跟準備的來說,並不能稱之為「重開」,因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部署從未發生方向性變化。但既然是藥方,市場普遍就會期待「一包藥治病」,恨不得「藥到病除」,這樣的期待可以理解,但這並不科學。既然是「藥方」,就需要給下藥、治病、調理、恢復的時間。

雖然這次不是第一次開「擴大內需」的藥方,但這次有別以往。中國副總理劉鶴11月曾在《人民日報》撰文《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較大沖擊,外需急劇收縮,黨中央提出『立足擴大國內需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連續下調基準利率等,穩定了經濟增長。2008年,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黨中央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出台以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為主要內容的一攬子計劃,穩定了市場預期,使經濟迅速觸底反彈。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我國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工程,積極穩定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保持了經濟穩定發展」。

很顯然,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立足擴大內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抓手在老基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4萬億,增加政府投資為主要內容的一攬子大規模投資計劃,仍然以傳統投資需求為主。2020年新冠疫情,「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抓手在重大項目工程建設,擴內需開始與經濟轉型並重。

温家寶任內頒布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視覺中國)

這一次《綱要》,是一個更加全面的(擴大內需)「如何做」方案,把供給側改革和擴大內需相結合的長期戰略安排,並不是簡單的一份刺激方案。需要安靜下來看到《綱要》中的改革,以及經濟治理思路。總體來看,擴大內需經歷了從傳統需求向新型需求,從單純刺激向完善體系的方向變化。

況且,正如《綱要》提到,擴大內需仍面臨不少制約,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趨緊,制約投資增長,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財政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制約內需潛力釋放的體制機制堵點仍然較多;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把中國打造成國際高端要素資源的「引力場」任重道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總體方向上看《綱要》,一方面依然要求把擴大內需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本質上依然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自主可控、優質有效的供給滿足和創造需求。另一方面,政策主旨上逐漸體現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全球環境下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

這兩點意味着,未來擴大內需的方向一方面是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政策主線將進一步配合對外戰略,放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全球經濟環境中的影響力。這是有別於以往之處。「大規模市場優勢」,還未被市場說解讀和消化,而對於中共一再強調的「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也尚且停留在上一輪改革開放的認知當中。這就是尚未讀懂戰略信號。且行且看,中央經濟已經做好佈局開始,開始落子。但不要指望是特效藥,中央要的是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