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一屆中國人事:國家級打破許多慣例 省部級保持連續性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隨着日前全國「兩會」的閉幕,中國共產黨二十大所開啟的新一屆中國高層人事調整基本告一段落。毛澤東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對於中國來說,今後政治走向和經濟社會發展,將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新一屆高層人事。

去年二十大召開後,新一屆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的人事安排,一度超出多數中國政治研究者和關注者的預期。一時之間,許多人都認為今後中國政治走向將充滿不確定性。隨着中國內地31個省區市黨政一把手人事佈局的基本完成和今次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系統人事的換屆,可以從中發現兩個重要的人事佈局特點。

本文將這兩個特點概括為:國家級人事安排打破諸多慣例,省部級人事安排保持連續性。在中國政治生活中,國家級人事指副國家級及以上的人事,涵蓋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國務院、中央軍委、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監察委等諸多機構,其中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國務院人事最為引人關注,他們具有十分重要的決策權。省部級人事的重要性僅次於國家級人事,有參與決策、政策執行、具體領域或地區的治理權力,其中關鍵是31個省區市黨政一把手和國務院下屬部門一把手,他們要麼主政一方,要麼主管某個領域。

在去年二十大結束後,新產生的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人事,歷史性地打破諸多慣例,包括但不限於:無一人是女性;經歷兩個五年的換屆後,七位政治局常委中只有丁薛祥一人是60後;包括胡春華在內的時任四位國務院副總理無一人繼續擔任政治局委員或常委;有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履職經歷的官員,集中得到重用。

在今次全國「兩會」換屆的國務院領導層中,同樣歷史性打破諸多慣例。比如,新總理李強是自建國總理周恩來以來首位未曾擔任過副總理的總理,地方工作經驗豐富但缺乏中央任職經驗;四位副總理和五位國務委員,在此之前均不是國務院領導層;有過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履職經歷的人,同樣集中得到重用;新任國務委員和外交部長秦剛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從副部級升為副國級,創造官場奇蹟。

在全國「兩會」上,李強成為中國新一任總理。圖為2015年06月08日,他以浙江省省長身份參加活動。(VCG)

上述國家級人事慣例的歷史性打破,說明習近平核心地位穩固,他能牢牢掌控人事安排,再次證明他是毛澤東、鄧小平之後最強勢的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在十九大上曾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從去年到今年的人事安排有力證明了這點。與習近平同時代或者說有相似資歷的政治人物基本已經卸任,現在的高層人事是習近平全面主導下的安排。這意味着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路來主導今後中國走向,自此之後的政策制定、決策將更加鮮明地帶有他的政治印記。

在偏向政策執行、具體領域或地區治理的省部級人事層面,目前中國依舊保持比較明顯的連續性,過去數十年的慣例仍在發揮作用。31個省區市的黨政一把手,不論是晉升過程還是地區分佈,許多都和過去一樣,「五湖四海」的特點相對比較突出。

新一屆國務院26個組成部門的「一把手」,新面孔是少數,多數在此之前便已擔任現在的職務,其中甚至有數位五年前的留任,比如央行行長易綱、財政部部長劉昆、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科技部部長王志剛。這樣的安排既應該是為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又有助於新一屆國務院領導層較早熟悉龐雜的管理事務。

繼承和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演進的基本邏輯。在新一屆中國高層人事佈局中,既有繼承的成分,更有發展或者說改變的地方,保持連續性和歷史性打破慣例並存。這樣的雙重面向一方面意味着中國政治將會在許多方面延續過去的經驗和慣例,另一方面預示着中國政治今後很有可能會有大的施政動作或突破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