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機構改革・五︱理順一國兩制邏輯 隱含「統一後」台灣想像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兩會閉幕後,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台灣方面以慣常的「局外人」觀點,紛紛從中共集中和統一權力的角度給出解讀,從而忽略了整份方案的內在邏輯。其中宣布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及其職能的做法和思路,其實不難看出中央有意藉此理順一國兩制的認知和邏輯,確保行穩致遠的治理工作,當中不乏存在着對於「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的考慮。

先從整份方案的結構來看,如何在推進「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軸下,釐清、確定黨和政府的分工角色,顯然才是這份方案透露出來的關鍵話語。以佔據方案重要篇幅的金融和科技兩個領域為例,便能很清楚地看到,黨中央負責的是全局性的戰略統籌規劃,而國務院則更具體承擔起細節推動和執行,既做到「橋歸橋、路歸路」的明確劃分,往「現代化國家」最有效治理的方向趨近,同時分別應對外部挑戰和內部穩定等戰略性需求。

由此思路來理解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的組建,便能更為清晰地看到其意義所在。香港回歸以後,經歷了包括反修例運動在內的幾波政治動盪,既有來自外部的國安挑戰,也有內部一國兩制框架和邊界的浮動。如今中央對一國兩制的認知往前踏了一大步,有別於過去的消極、被動、區隔,走向積極、主動、融合的「一國兩制2.0」,從而更加強勢的確保一國兩制不會「異化」,為的是追求治港和治澳更能行穩致遠。

3月16日公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到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資料圖片)

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需要看到其承擔了「調查研究」、「統籌協調」、「督促落實職責」的三大職能,並具體體現在「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依法治港治澳」、「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民生福祉」、「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六個方面,本身便可視為中央治港邏輯的大變化,提升港澳工作的層級,從頂層設計逐步往下理順。

其中最為亮眼的要求在於「保障民生福祉」,說明中央看到了存在於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有意積極打破西方名為「繁榮」、實為貧富不均的思維,致力於香港社會民生的公平正義。同時強化來自於中央層級的「督促落實職責」,確保有效治理的政策落地推行。

此番調整雖然是面向於香港和澳門的實際情況,但在「一國兩制」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上,卻很難說沒有把台灣考量進來。特別是習近平已在2019年提出了「兩制台灣方案」的倡議,對北京而言,「台灣方案」並非港澳模式的百分之百複製貼上,但依舊是要在「一國兩制」的最高原則下完成兩岸和平統一,故而治港治澳的邏輯思路,從中亦能看出北京對於「統一後」治理台灣的擘劃輪廓。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路透社)

在美國挾「台灣牌」遏制中國崛起的外部衝擊,以及民進黨政府「抗中保台」的敵意操作下,可以看到中共二十大之後的對台政策,無論是對美鬥爭或對台工作都展現出了主動和積極性,尤其是面向台灣社會群體啟動從交流到融合再到促統的「三步走」,不斷強調要向台灣人民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因此宋濤就任中央台辦主任之後,接見台灣基層代表、推動恢復直航、陸續開放農漁產品進口等等,都是北京落實「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的一環。

除此之外,近年來中國大陸還不斷釋出「統一後財政收入將盡用於改善台灣民生」的訊號,二十大以及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涉台段落也都強調了「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這些來自北京高層帶有「中國式現代化」意味的涉台發言,說明了兩岸關係不只是與美台政治博弈的問題,也不只是純然「惠台」或者「窮台」的經濟思維,而是北京站在一國兩制的政策制高點上,思索如何長治久安,瞄準台灣被藍綠政黨惡鬥所掩蓋住的社會不公矛盾,所做出的統一後治理布局。

兩會過後官宣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看似與一海之隔的台灣沒有關係,但無論是北京在應對金融和科技的戰略規劃,還是打破傳統西方主導的政黨政治認知,尤其是透過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重新理順一國兩制治港邏輯、面向統一後的治理台灣想像,對於同時被地緣風暴和統一進程包圍在中心位置的台灣來說,其實很難置身其外。

何謂「第五個現代化」?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月16日公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在黨的機構改革有何調整?

增加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社會工作部以及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