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沖繩明日台灣?美台對戰爭的天真 就是對生命的殘酷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2021年英媒《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台灣雷達圖為封面,配上醒目的標題「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兩年之後,2023年3月台灣再度登上該刊封面:「為台灣而戰」(The Struggle for Taiwan),台海戰雲密布已是西方世界的「共識」。

台灣人民對戰爭的矛盾心理

作為當事者的台灣,人們對「戰爭」又是什麼感受?當蔡英文在兵役延長記者會上說出「備戰才能避戰」一語後,親綠媒體和側翼紛紛以「備戰」為思想檢查的標準,一旦出現「反戰」或「和平」等說詞,立刻被貼上「投降主義」或「中共同路人」的標籤

可以看到,美國高官們絡繹不絕親赴台灣,以烏克蘭經驗作為想像藍圖,宣揚台灣要「不分男女全民皆兵」,要「全民拿AK-47步槍」,甚至脱口而出不昔「毀滅台積電」。而否認受到美方壓力的民進黨政府,實際又在推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修法,16歲以上造冊動員、警政署保二總隊「軍事化」、召募民防等「全民備戰」舉措,官員同時咬牙切齒地說道「不要渲染戰爭的恐懼」……。

2022年12月27日蔡英文主持「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記者會」,宣布義務役兵役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台灣總統府)

然而,很有可能在「巷戰」成為炮灰的台灣民眾,真的沒有感覺到「戰爭的恐懼」嗎?據台防部近期向立法院送交的《志願士兵不適服原因分析及策進做法書面報告》,內載2022年台灣共有4,066位志願役士兵選擇「退場」,其中超過九成乃個人申請,創近年新高,網友直言「誰想打仗」。而一本軍事專家撰寫的新書《戰爭下的平民生存手冊:懂這些,才能撐過黃金48小時!》,上市不到一個月已經三刷。

上述此情此景,拼湊出一個矛盾的台灣人心理圖景:已經感受到戰爭煙硝山雨欲來,既不想打仗送命,卻又在「美台友好」的「軍事同盟」想像,以及執政黨官員的推波助瀾之下,張臂歡迎(或至少不反對)美國將台灣打造為「軍事武器庫」,以作為一隻受美國賞識的「刺蝟」或「豪豬」為傲,又以能夠跟隨美國霸權身影對「萬惡中共」進行「以小搏大」為榮。

沖繩是台海和戰的一面明鏡

烏克蘭生靈塗炭的借鑑已在眼前,不過或許台烏相距8,044公里,遙遠到各種報道和消息「美化」了戰爭。那麼不妨看看近在咫尺、從台灣直飛只要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的琉球(沖繩)。那裏不只是度假勝地,不只是婚禮首選,它的戰爭歷史與延續到民眾個人的經驗,以及佔據多數沖繩土地的美軍設施,無不是一座和平教育基地,更是台灣人面對戰爭與和平抉擇的一面明鏡。

隨着「台灣有事」之說甚囂塵上,沖繩更是擔憂首當其衝,日本各地的和平有識之士於2022年組成「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主旨強調「不要讓台灣和沖繩成為戰場」。第二回座談回於4月下旬在沖繩登場,《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張鈞凱受邀在《琉球新報》大樓演講廳發表主題演講「何為『台灣有事』?」,同行台灣的與談者還有《苦勞網》前記者、出版工作者張智琦,以及目前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台灣學者李鎮邦。

「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第二回座談會於4月29日在《琉球新報》大樓演講廳舉行,《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張鈞凱(右)受邀發表主題演講「何為『台灣有事』?」台灣方面與談者還包括《苦勞網》前記者、出版工作者張智琦(左),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鎮邦(中)。(琉球新報提供)

4月28日主辦單位安排了極精實又極富意義的參訪行程,令我們看到了一個旅遊觀光以外的沖繩。親身感受已故作家大江健三郎《沖繩札記》裏描繪的戰爭「悲慘教訓」,以及著名學者高橋哲哉在《犧牲的體系》書中,何以稱沖繩是「殖民地」般的存在。

倖存者恐懼戰爭充滿罪惡感

當日一早,我們驅車從沖繩南部的那霸前往中部的宜野灣,「反核·軍縮平和宣言都市」的看板豎立眼前。跟隨着和平教育志工長嶺智子女士的腳步,爬上120階的「嘉數之丘」,塔上有一群戴着紅帽子的小學生來此處遠足,在他們的歡笑聲中,更令人對於隨後將了解到的歷史意義震撼萬分。

新崎盛暉在《沖繩現代史》寫道,「(1945年)對於在整個亞洲範圍展開過對外侵略的日本來說,沖繩是唯一經歷了地面戰的地區。」長嶺女士拿着自製的地圖告訴我們,所在之處正是當年美軍登陸處,當時沖繩平民比日軍死傷更為慘烈,男性從15歲到75歲都被徵兵動員。年輕男子編組為「學徒隊」,其中一項任務即到敵營「自爆」,由於大家都不想白白送死,只能透過抽籤或猜拳的方式決定誰去。

長嶺女士當年僅17歲的阿姨加入了醫護隊,同樣一去不回;而她當年15歲的叔叔,則成為一名通訊兵,雖然幸運的活了下來,但後半輩子無比恐懼戰爭,夜夜無法入眠,最後住進了精神病院。長嶺女士說,在戰爭活下來的人,心裏往往充斥着罪惡感,有很大心靈陰影和負擔。

世界最危險的機場及其污染

接着我們把視線往右遠眺,映入眼簾的是爭議極大的「普天間」美軍基地。長嶺女士表示,普天間被稱為「世界最危險的機場」,周圍遍布多所大中小學校,而長達2,800公尺的跑道前後,按法規不能住人,卻仍然形成了密集的住宅區。2004年美軍直升機墜落到鄰近的沖繩國際大學,2017年美軍直升機窗戶從空中掉落普天間第二小學,2020年又發生消防滅火泡沫劑外洩事故。不停發生的意外,讓居民不斷要求遷移普天間機場,將土地「返還於民」。長嶺女士舉着報紙無奈地對我們解說,普天間問題50年來都沒有改變。

下一站我們前往當地知名的「喜友名泉」,在鐵絲網圍籬後面,等着我們的是已白髮蒼蒼「宜野灣美水會」照屋正史先生。豔陽下我們站在潺潺流水源頭,照屋先生拿起一疊厚厚的自製資料,娓娓道來當地水源都已受到普天間基地軍用化學物品的污染,特別是滅火泡沫藥劑含有的PFAS(全氟/多氟烷基物質)與PFOS(全氟辛烷磺酸),由於屬於持久性化學物質,其不易降解,且會在環境、食物鏈和人體中持續累積毒性,因此在美國、歐盟、台灣等地都已嚴格禁用。

但美軍在當地數十年使用這些有毒物質,甚至有新聞記者拍到基地排水管往普天間第二小學方向排出。而美軍卻主張此處屬日本土地,故其無責恢復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市民只能自發調查水質,發現土壤化學物質比正常高出29倍,也上訴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美軍基地污染問題何去何從,令市民感到悲觀,湧泉旁立了一塊寫着「請勿飲用」的告示牌,既是警告,也是控訴,更是諷刺。

擁有「治外法權」的城中城

汽車一路向北前往讀谷村途中,經過了沖繩佔地最大的美軍基地「嘉手納」。嘉手納機場廣達19.86平方公里,是東京羽田機場1.3倍、東京巨蛋球場的425倍。路上隨時可見到正在空中訓練的F-16等戰機,巨大噪音不斷打斷我們在車內的對話。移居沖繩十數年的隨行口譯老師說,她曾在嘉手納教過中文,課堂中都不能開窗,時不時也得被戰機噪音中斷講課。

她還說,基地裏面不只有軍事設施,還有學校、食堂、住宅、教會、郵局、醫院、圖書館、消防署、商場等建築,宛若一座自給自足的「城中城」。而美軍基地也擁有「治外法權」,法律規定有別於當地。例如基地車牌以英文字母「Y」開頭,而沖繩一般車牌則以日文平假名開頭,一旦發生車禍,必須同時出動美日警方才能處理。

嘉手納美軍基地的儲油設施。(張鈞凱攝)

嘉手納美軍基地同樣事故頻頻。此外,1995年發生三名駐沖繩美軍虐打並強暴12歲少女事件,掀起數萬人反美軍基地浪潮。這些看在台灣或香港人眼中難以想像的事件,卻是沖繩年復一年的日常。2023年3月開播的日劇《圍欄》(フェンス),透過戲劇表現的手法,呈現出了大江健三郎所言:「作為美軍基地的沖繩以及由美國返還施政權的沖繩縣民在戰後的存續狀態」。

慘絕人寰「集體自殺」悲劇

車行到了讀谷村海邊,兩位老人引領我們往反方向的山邊走去。一旁可見「小心毒蛇」的告示,穿過蜘蛛網往裏走去,漫天樹叢遮避了陽光,四處可見一尊尊佛像,心境隨着氛圍緊張肅穆了起來。經歷過沖繩戰役、現年82歲高齡的森根昇先生,帶我們穿過柵欄,走進了陰暗的「其比其里鐘乳洞」(チビチリガマ)。

1945年4月1日美軍登陸,在缺乏日軍保護的情形下,當地村民只能尋求自救,140人躲入這個瓠瓜形的洞穴。一開始有村民做了竹子要對抗,但根本對付不了美軍的手榴彈。在沖繩戰之前,村民受到了徹底的「寧死不屈」思想教育,日軍亦鼓勵自殺以防情報走漏。而年輕女孩更擔心遭到美軍侮辱,遂有女性要求母親向其割頸,也有人提出自殺的建議。為了不讓美軍抓走,於是有83人在洞內集體自殺,其中有超過60%乃18歲以下,還有整個家族五人全部自殺。

隨着洞內事件史料陸續發掘出來,洞口設立了紀念雕像,以及世界和平祈禱碑,記載了全數犧牲者的姓名。也能看到到訪此處接受和平教育的學生們,自發放置了摺紙紀念物,以及多份「和平宣言」。森根先生在碑前充滿元氣地解說,並強調沖繩人因此對軍隊沒有信任感,「戰爭是很嚴重的教訓,我們不會鼓勵子女參戰!」

日美「民主國家」卑鄙犯罪

經過一番不短的車程,我們來到沖繩中北部名護市的「邊野古」,這裏正在經由填海造陸的方式,建設新的美軍基地,宣稱在未來將取代普天間機場。途中已能感受到肅殺的氣氛,路邊有穿着制服者指揮車輛快速通過,而周圍則可見反對基地的集會帳篷,布條上面寫着「日中友好·不再戰爭──邊野古新基地建設反對」。

我們在邊野古漁港下車,此處有一排抗爭用的白色帳篷,入口處記錄着當地住民長達將近20年的反對歷程。篷內桌椅則因海風長年吹襲,顯得格外斑駁。出面向我們解說的是從1990年代即遷居沖繩、現年75歲的浦島悦子女士。體型瘦小、聲音微弱,卻意志堅毅的她,向我們介紹了邊野古新基地的來龍去脈,以及當地住民的反對與抗議。

伴隨着大型機械動工的嘈雜聲響,浦島女士說,反對該基地建設的第一代人,都是經歷過沖繩戰役的。戰爭時期他們靠着這片海洋生活,「海是他們的恩人」,當然不能接受美軍要把養育他們的海域建設成基地,為了後代子孫着想,更不允許基地建成。

浦島女士繼續說明,當地市民投票表達反對卻無效,只能長期組織抗議,沖繩各地的居民也都表達對抗爭運動的支持。她悲憤又無奈地說,「這是日美兩國卑鄙的犯罪行為,『民主國家』不尊重住民意識,仍強行建設」。

隨着建設時間的拉長,居民內部的分裂愈形外顯,有的住民為了得到高額補助金發展經濟轉向支持。著有《儒艮回歸大海》繪本的浦島女士望着海洋說道,新基地覆蓋的這片大海生物品種超過5,300種,包括即將滅絕的260多種生物,「破壞自然環境當然是一種犯罪」。

《香港01》記者向她詢問,在當地居民的長年抗爭下,新基地建設有無一絲一毫停工下來的可能?浦島女士悲觀地回應,此處地質鬆軟,能夠建成跑道的長度遠遠不及普天間,連美國官員來調研都認為不太可能啟用,而且地底下還有斷層帶,存在着太多的問題。挖山填土至今已有四年時間,日本政府預想十年後完成,「若真要停工,可能只有等日本政府政權更換吧!」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張鈞凱(右)持《儒艮回歸大海》繪本,與「邊野古新基地」抗爭者浦島悦子女士(左)合影。(張智琦提供)

台海和平在於化解民族分斷

結束一天緊密的參訪行程,歷史的深重,轉化為對於台海現實的沉重。當天晚上的交流會上,日本主辦單位人士向我們表明,「對沖繩人民來說,戰爭的嚴重性後果都銘記在心,美軍基地對世界和平有很大的危害。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一旦爆發,人們會被捲進去,無論台灣或沖繩都會成為受害者。倘若沒有反戰和平意識的話,便會成為戰爭的促發者之一。」而沖繩人民對兩岸關係和台灣問題並不熟悉,更需要加深兩地的互相認知。

《香港01》記者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歷史和現實上,沖繩都是台灣的前車之鑑。儘管兩岸在1949年分裂之後,在政治和軍事上壁壘分明,但台灣本島並不像沖繩那般經歷過「陸地戰」;後來長期的和平,更令台灣民眾對「戰爭」抱持着不切實際的幻想。為了阻止中國崛起與兩岸統一,如今時不時能看到美軍赴台訓練台軍的消息,時不時就有美國國會議員和軍火商到台灣兜售武器;而在政客的民粹情緒助長下,民間還出現了「請戰」和「叫戰」的聲浪,甚至群起攻擊主張反戰與和平的人士。

其實台灣不是沒有經歷過類似沖繩的經驗。1946年12月北平(北京)發生美軍強暴女學生沈崇案,1947年台北學生發起聲援沈崇的反美運動,在街頭上高唱《義勇軍進行曲》;還有歷史照片為證,年輕的李登輝在當時也圍觀其中。1957年台灣陸軍少校劉自然在陽明山遭到美軍上士雷諾茲(Robert Reynolds)槍殺,竟被美軍軍事法庭無罪釋放,點燃台灣民眾的反美怒火。2003年全球串連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反戰運動,台灣也有團體與人士同步參與。

美國25家軍火商代表團訪台,計劃在台灣聯合生產武器彈藥、打造大型軍火庫,對此由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和數十個政黨團體共同發起的「反台獨反介入聯合行動」,5月3日組織逾兩百人前往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抗議,強烈反對美國戰爭販子禍害台灣、販售戰爭。(主辦單位提供)

然而,台灣患有嚴重的「歷史失憶症」,不只遺忘了自己一路走來的歷史,也遺忘了隔鄰艱苦如沖繩的歷史,更遺忘了在「台美友好」的口號之下,美國霸權在戰後歷史的所作所為。台海兩岸的問題因內戰歷史而生,唯有化解民族內部的矛盾與歧異,才能得到永恆的和平。

從沖繩看台灣,「備戰」無法「謀和」,反而助長美國挽救帝國餘暉的軍事擴張主義。如同左翼作家陳映真生前(1991年)所言,「不管在哪一國發生戰爭,為了什麼理由發生戰爭,它的後果都非常悲慘,科技愈發達,軍火愈厲害,如果將來打仗打到化學武器、打到核武器,老實說那是非常不幸的事,所以絕對不能置身度外。」召喚美國軍事武裝重新降臨台灣,重新組織「學徒出陣」,是對戰爭的天真,對和平的無知,也是對生命的殘酷。

近期台美有何軍事合作?

美國25家軍火商組團於4月30日訪台,重頭戲是出席5月3日舉行的台美國防產業論壇,訪台期間也拜會國防安全研究院、中科院等機構。

美軍基地在沖繩佔多大面積?

沖繩僅佔日本國土面積約0.6%,卻集中了70%的在日美軍軍用設施。

何謂「沖繩戰役」?

1945年3月26日至6月間,沖繩成為美日戰爭的戰場。美國投入1,500艘艦艇、18萬人大軍,展開大規模登陸作戰。被逼入絕境的多數島民奮不顧身跳下懸崖,或者藏身在壕洞中「集體自殺」。該場戰役在日軍第32軍司令牛島滿中將自殺下結束。倖存的島民被集中到由美軍管理的「保護區」,接束管束。

什麼是「儒艮」?

儒艮俗稱海牛,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大型哺乳類海洋生物,日本僅得沖繩可見其蹤影。「邊野古基地」的填海造陸作業遭到當地居民的多次抗議,當地民眾與團體以儒艮作為號召,反對填海造陸以及不同開發案的抗議運動。2019年3月20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Twitter發文稱:「瀕危物種儒艮死掉了……是被邊野古當地的填海造陸工程害死的。還不停止這種因為人類的自私而殺害動物的行為嗎?」

「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由哪些人士發起?

新川明(沖繩時報前社長)、泉川友樹(沖繩大學地域研究所特別研究員)、上里賢一(琉球大學名譽教授)、岡田充(媒體工作者)、岡本厚(岩波書店前社長)、我部政明(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神谷美由希(ZELO沖繩共同代表)、高嶺朝一(琉球新報前社長)、谷山博史(日本國際志願者中心前代表理事)、玉城愛(全沖繩會議前共同代表)、本田善彥(日本在台媒體工作者)、前泊博盛(沖繩國際大學教授)、元山仁士郎(「邊野古」縣民投票會前代表)、與那霸惠子(名櫻大學前教授)等。項目協辦單位:琉球新報、沖繩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