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MeToo風暴掀滔天巨浪 卻對美國「吃豆腐」敢怒不敢言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近期台灣MeToo運動掀起浪潮,受害者紛紛勇敢站出控訴加害者的不當言行,災區遍及政壇、媒體、娛樂圈等,並且持續蔓延。然而,此波浪潮源於民進黨立委提名人選爭議,進而在台灣不成熟的民主政治結構下,本應是一場性別與權力意識翻轉的運動,到頭來又因臨近2024年大選,演變為藍綠白顏色政治博弈惡鬥的戰場。

台灣實為「附庸性」的「主體性」

事實上,源起於西方的MeToo運動,從2017年至今已在世界各地點燃幾波星火,主要對於性騷擾乃至性侵犯做出指控和譴責,帶有女性主義的意味。細究運動的精神,不外乎涉及性別關係、權力階層,換言之可理解為弱者對強者在性別範圍冒犯之舉的挑戰,呼籲更多受害者挺身而出,以制止社會對不當行為的容忍和包庇。

在台灣,此次MeToo運動地震震央位於民進黨,性騷文化與黨內吃案的形象已然成形,甚至賴清德黨中央欽點的新興世代立委參選人,諸如李正皓、林飛帆等人先後宣布退選,試圖以此作為停損點。而國民黨亦受餘震波及,朱學恆與朱凱翔「大小朱」兩位「親藍」名嘴,更是打破原有人設,身陷風暴中心。於今,網路輿論和媒體議論,已明顯集中到影響選情的方向,而西方MeToo運動到後來矯往過正的「政治正確」後果,也開始在台灣看到了萌芽。

民進黨前副秘書長林飛帆(圖)獲民進黨徵召,參選台北市中山北松山選區立委,但隨後爆發性騷風暴,其中一案被指主管吃案,林正是負責督導的副秘書長。民進黨雖公布第一波性平調查結果,認定林飛帆「處置合宜」,但風波並未止歇,林飛帆於6月13日宣布退選。(Facebook/林飛帆)

換言之,為何一場帶有性別平權意味的運動,在台灣相當有可能脱離軌道,最終停留在政治立場批鬥,甚至停留在政治正確的互貼標籤的層次,而無法更深層的撼動台灣原有意識形態?追根究柢,根源在於台灣政治社會與思想的體質、底色,與其戰後脱離殖民地旋即進入親美「新殖民地」的歷史有關。儘管「轉型正義」喊得震天價響,但本質上的「附庸性」卻從未得到徹底的清理與批判,甚而在此基礎上由於民粹政治與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豢養出了虛無自欺的「主體性」。

「面試候選人」揭美台權力不對等

從權力階層來看,美國成為了當代台灣的「上國」,扮演了實質「統治者」的角色。民進黨籍前總統陳水扁卸任後,曾自曝台美關係的「實況」,表明「他其實是美國軍政府在台灣的行政長官,始終服從美國軍政府的旨意。」國民黨籍前總統馬英九任內一度推動與大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隨後卻胎死腹中、不了了之,一般也認為與美國的反對有高度關係。

更別說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以來,歷屆主要政黨候選人,除了洪秀柱與韓國瑜外,不分藍綠皆須經過美國方面的「面試」、「考核」,通過了才算正式取得參選門票。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接受訪談節目訪問表示,台灣三位總統參選人都表達與對岸對話的意願,美方絕對支持。(Facebook/美國在台協會 AIT)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近日接受節目訪問,透露了她已與藍綠白三黨參選人侯友宜、賴清德、柯文哲皆有見面,「對三人都很喜歡」,且「美國對台支持不會動搖」。這條看似美台政治人物「互動」的「暖心」新聞,事實上更加折射出美台之間的權力不對等,台灣政客要想更上層樓,需要得到高高在上的美國霸權首肯,同時也顯示出美國對於具有「主體性」的台灣政治介入之深。

「男性美國」與「女性台灣」關係

從性別關係來看,日本著名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說過,「女性主義絕不是弱者試圖變為強者的思想,而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換句話說,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區分,本身就存在着強者與弱者的隱喻。在台美關係之中,誰是強者誰又是弱者,一目了然,因此「男性美國」與「女性台灣」的實存圖象完全是可以成立的。

在冷戰時期,美國軍事、經濟援助台灣。台美斷交之後,美國又以《與台灣關係法》和列根時期(Ronald Reagan,內地譯作里根,台灣譯作雷根)所謂的「六項保證」,建立起軍售台灣的軍事關係。如今台海情勢風急浪高,美國精英界不斷以「台灣牌」尋求對華一戰,台灣政界與社會則不斷探問美國「保台」、「援台」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台美關係的畸形結構,不只表現在強弱之分,還表現在台灣對美國「尋求」安全保護,以及美國對台灣「施予」安全保護的位階關係。

2023年4月6日,蔡英文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談,並與跨黨派議員進行雙邊領袖會議。(台灣總統府)

之所以說台美關係「畸形」,關鍵在於台灣當局為了得到「上國」、「強者」、「男性」的保護以「拒統」,從而付出不合理、不對等的代價。舉凡巨額的軍購費用、高科技產業的技術人才、台灣的軍事力量配置,還包括影響人民食安的「萊牛」與「萊豬」等等。而美國的「反饋」往往口惠實不至,美國不僅從未實質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自貿協議,還劃設了一塊虛有其表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大餅作為搪塞。

美國「吃豆腐」,台灣敢怒不敢言

在此歷史與現實過程中,作為「弱者」和「女性」角色的台灣民眾,事實上是能在心理層面上感受到「不舒服」,以及「未得到尊重」,也深知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而各種對台「吃豆腐」。問題在於,在台灣執政當局為了一己一黨的政治利益,無論是「反共」或「抗中」的政治「情緒勒索」之下,台灣只能選擇「敢怒不敢言」,連一絲一毫的「疑美」都畏畏縮縮,只能悶着頭選擇相信賴情德和陳建仁要求的「不能懷疑美國」。

台灣的歷史「轉型正義」到後來淪為一場笑話,原因在於發動者目的只為政黨鬥爭,而非真心實意為歷史爭取應有的正義。以此來看台灣現正如火如荼的MeToo運動,看似揪出了許多惡狼,可是打倒了個人之後,台灣這個「強凌弱」的社會結構並未得到任何的動搖。

真正的原因在於,那位最大的「加害者」──美國──仍未現身,台灣社會對於台美畸形關係尚未覺醒,只要台灣無法眾口同聲向美國以強者之姿展現的騷擾、侵犯、綁架「說不」,那麼MeToo運動很有可能就在社會內部一個又一個的瘡疤挖出來之後,「反正你明天也不會記得」而再度走向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