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華|是為中美關係加裝「護欄」還是「白跑一趟」?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經過多番波折,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專機終於6月18日早晨抵達北京。中方在機場沒有用鮮花和紅地氈迎接布林肯,或許讓布林肯在北京炎熱的天氣中感到一絲冷意。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

實際上,包括中美在內的各方輿論都不看好布林肯此次中國行,有台灣媒體甚至稱布林肯是到北京「送死」。

的確,2018年以來一路下跌的中美關係很難讓人對布林肯來華報以樂觀。不說別的,中方在宣布布林肯訪華的消息中,稱布林肯這次訪華是經中美「雙方商定」,而不是正常的應中方邀請,表明中方對訪問並不熱情,甚至有中國輿論稱布林肯此訪是「強行串門」。

6月14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應約」與布林肯通話,這次通話顯然敲定了布林肯訪華日期。但中方發布的新聞稿只有秦剛語氣強硬地談中方在台灣等問題上的「嚴正立場」,一句沒提布林肯說了什麼,顯示雙方沒有達成什麼共識。

今年2月「氣球事件」爆發後,布林肯宣布推遲訪華,中美元首去年11月峇厘島會面後一度有所緩和的兩國關係再次降到冰點。之後,美國加大對台灣軍售,中國軍方拒接美國軍方電話,中美飛機軍艦在南中國海、台灣海峽發生危險對峙,中國防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拒絕與美國防長會晤,中國制裁美國芯片巨頭美光公司,美國繼續制裁中國有關公司。雙方你來我往,在對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儘管中美雙方都表示要避免「新冷戰」,眼下的中美關係實際上已開始進入「新冷戰」狀態。當代中美關係的開拓者之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近日也對中美關係表示悲觀,稱中美關係已站在「懸崖之上」,雙方可能在台灣海峽爆發軍事衝突。

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國彭博社6月16日發表題為《中國最好聽聽布林肯必須說的話》的評論文章,指中國「正在犯錯」。文章說:「儘管中國的軍事能力迅速增長,但它仍然缺乏升級優勢」「就經驗、訓練和武器裝備而言,美國軍隊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中美間軍事)力量差距仍將是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長期現實」。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6月17日發推駁斥彭博社的評論。她說:「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說,這篇文章就是脅迫。文章作者可能需要上一堂歷史和地理課」。

華春瑩強硬表示:「(文章)斷言中國不具備反擊手段和意願?我不知道作者是否了解中國在朝鮮戰爭中抵抗美國侵略的英勇表現?另外,美國在越南、伊拉克或阿富汗的戰爭中有沒有獲得任何一次勝利……?」「如果有人想傷害中國而自己毫髮無損,那是幻想。總而言之,中國始終對談判持開放態度,但與此同時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捍衛我們的合法正當權利」。

中美雙方的強硬姿態,讓一些中國自媒體推論布林肯這次訪華可能會「白跑一趟」。不過,這種推論恐怕也過於簡單。

整體上看,中美確實進入了長期博弈甚至對抗階段。但同樣不能忽略的是,博弈和對抗不是中美關係的全部,雙方之間還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無論雙方是否情願,這種早已深度捆綁的共同利益不是任何一方說斷就能斷的。

正因如此,美國方面一再強調,要與中國建立開放的溝通,為中美關係加裝「護欄」,消除誤解和避免誤判,探索兩國在跨國挑戰上開展合作的潛力。

中方雖然在批評美國「霸道行徑」上不假辭色,也一再聲稱中方對話溝通的大門是敞開的,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逐步重回穩定發展軌道。

有中國輿論稱,布林肯訪華無非是要讓中國購買美債,要求中方停止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要求中國停止援助俄羅斯等等,說明布林肯是「一肚子壞水」,中國不能答應。

這種說法顯然只看到中美博弈對抗的一面,低估了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對雙方的重要性,尤其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

實際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在同美國總統拜登會晤時明確指出,當前形勢下,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不衝突、不對抗、和平共處,這是兩國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需要從對方發展中獲益,這也是共同利益。

無論中美之間有多少矛盾,雙方都不可能完全脫鉤。布林肯訪華標誌著中國的大門再次對美國高官敞開,接下來雙方還可能有部長或更高級別的官員互訪。如果沒有大的意外,習近平今年11月很可能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亞太經合組織組織峰會,並與拜登再次會晤。

中美重啟高層互訪,當然不等於中美關係可以回到過去,但對話能夠消減中美之間的對抗戾氣,有利於中國緩和外部壓力,也對亞太以及全球經濟與安全大有好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布林肯與中方高層仍自說自話,訪華沒有重大成果,但也肯定不是「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