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預備學校?清北遭斥培養「漢奸」 官媒:不能用留學率量化愛國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出國留學深造本無可厚非,然而在中國內地的輿論環境中,卻始終有聲音將留學與「不愛國」畫等號。尤其是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北大,在今年5月時,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王文湛形容為「留學美國的預備班」,稱許多清北畢業生到美國留學之後就不回國,為建設美國做貢獻。一向以大膽言論稱著的貴州大學前校長鄭強更斥清華北大培養的學生是漢奸,「他們用學習的知識幫外國人開拓市場,打敗我們中國的企業。」
目前,正值內地高校招生錄取階段,總是能將各省市狀元提前選走的清華北大,被自媒體發布的「畢業生留學率」等一系列不實數據,推上風口浪尖,將高校有大量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列為「罪狀」之一。為此,清華大學學生記者團引述學校數據闢謠稱,「2018-2022屆畢業生出國(境)深造人數站畢業生總人數比例最高不過16.5%,且連年下降,2022年只有7.1%。」
今日(5日)內地官媒《中國青年報》發評論文章稱,不能用留學率量化「愛國」。學生留學與否與是否愛國無關,將留學率用來評價高校辦學水準,恐怕只是自媒體為了流量「吃愛國飯」。

文章稱,大學生與其家庭在作出是否留學的選擇時,不應背負任何道德壓力;作為辦學主體的高校,更不必為畢業生留學人數較多感到自責。過去一本記錄中國女生入讀哈佛大學的「超級暢銷書」,曾經被不少家長奉為圭臬。但隨著國內頂尖大學趕超世界一流水平,再加上留學的實際門檻逐漸降低,大眾對留學的評價也日趨理性。

文章指出,過去一些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生的留學率高,並不能說明那一代學生「不愛國」;一些學校的畢業生選擇留學人數較少,也不能說明這所學校的學生「更愛國」。「愛國」不是一個被用於比較的數據指標,更不能被留學率量化。

從歷史維度看,以「西學東漸」為開端,一代代中國留學生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作出了歷史貢獻。一個人是否愛國,和在哪裡生活、學習並不構成必然關係。不管在各行各業,直接為國家發展建設揮灑汗水,還是在異國他鄉心系祖國,都是愛國的體現。站在邊疆哨所,踐行「祖國山河寸土不讓」的誓言,是愛國;客居他鄉,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也是愛國。

文章介紹中國的留學政策是「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和途徑之一。公派留學制度至今是中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一如既往支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對於目前佔多數的自費留學生,國家也為他們在海外學習生活創造各類便利條件,為他們回國就業、創業和繼續深造提供政策支持。

2023年清華大學本科學位授予儀式。(視覺中國)

文章舉例稱,2020年疫情初期,不少留學生和在當地工作的華人華僑為國家出錢出力,運送物資,提供信息、技術支持,駁斥關於中國疫情的不實言論,彰顯了留學人員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作為平視世界的一代,不少留學生在接觸外面的世界後,對祖國發展前景更有信心,對回國投身建設更有熱情。

文章引述教育部數據稱,2012年以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留學」不等於留在當地,更不等於忘記祖國。針對一些有留學打算的大學生搞道德綁架,無疑是短視,也是狹隘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