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學者周陽山:被國際誤解的一帶一路︱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按】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今(2023)年屆滿十周年,香港、台灣和西方世界對該計劃有着不同的認知與想像。本文作者周陽山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台灣金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合著有《從「實業計畫」到「一帶一路」》一書。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成果,挑戰了以歐美為中心的既有世界秩序,同時也是中國如何更加細膩對國際社會說明其內涵的考驗。

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翁詩杰近日撰文,指出過去10年來,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文討論文字甚多,但英文版本的國際論述卻局限在小眾圈子裏,曲高和寡,而且充滿着誤解。

舉例來說,中方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宏觀的互聯互通,強調全球命運共同體與各國之間互學互鑒、休戚與共。但這樣的睿智在面臨不同地域和文化圈的認知落差時,卻很難讓對方充分理解,即使是再精湛的翻譯也難以突破語言文化的落差與地緣政治的樊籬,掌握其中的文化精藴與時代智慧,其結果卻導致層層的誤解。

台灣學者周陽山(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挑戰了以歐美為中心的既成國際秩序,中國除了需要對外解釋清楚其內涵之外,還需要謹慎應對來自歐美的包圍。(張鈞凱攝)

不僅如此,受到利己主義和個人主體優越性影響的人們,也很難真正超越西方霸權主義的桎梏,擺脱以「歐美中心論」為軸心的價值體系,進而認真思考中國所提供的另類選擇。在他們的眼中,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交往,進而提出合作倡議和共建規畫,根本就是一場「打水漂」的無謂投資;如果做做樣子也就罷了,真的要認真起來推動大規模的建設計畫,恐怕只會是有去無回,血本無歸!

但細心的國際問題專家,包括一些西方人在內,卻發現「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有其非凡的成就與貢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達巴什(Hamid Dabashi)認為,西方國家努力在政治上征服全世界;而中國恰恰相反。中國人是先勾勒出世界的經濟格局,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他們認為合理的政治秩序。

因此,中國全心全力的交朋友、做生意,而且充分尊重非洲人自主選擇,決不橫加干涉各國內政。據統計,2000年中國與非洲之間的貿易額大約是100億美元,到2017年成長20倍,高達2,000億美元,變成美國4倍之多。質言之,中國已取代歐美成為非洲首要貿易國,並影響非洲整體經濟發展方向。

圖為2020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拍攝的貫通後的雅萬高鐵1號隧道。雅萬高鐵連接印尼首都雅加達和第四大城市萬隆,全長142公里,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是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落地的典範工程。(新華社)

2019年1月14日《紐約時報》報道,中國在世界各地積極尋求投資和工程合同,尤以非洲最為明顯。中國企業已贏得修建大壩、公路、體育場、機場和鐵路的合同。許多非洲國家為了支付這些項目從中國借了大筆貸款。中國企業早已在那深耕茁壯,這引起了美方恐慌與焦慮。

根據不完全統計,過去10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已推動近1兆美元的投資,包括3,000多個建設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就業機會,並且讓近4,000萬人擺脱貧困。面對這樣的快速發展,美國不斷散布「中國威脅論」,認為此一倡議勢將改變發展中國家對西方世界長期的依賴,甚至挑戰既成國際秩序,企圖改變「以歐美為中心」的既成格局。這是美歐國家絕不容忍的另類選擇!

對美歐國家而言,「一帶一路」倡議不但威脅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還影響許多「全球南方」國家,讓他們選擇另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

對此,中國必須反思,在面對國際社會時如何才能清楚的解釋「一帶一路」的具體內涵;同時也要心知肚明,美歐各國今後會不斷的以外交對抗和軍事威嚇等手段,對中國進行戰略包圍與安全挑戰。這將是下一階段「一帶一路」面對的現實挑戰。

本文原載台灣《中國時報》(2023年7月20日),經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