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國追討中國文物?《逃離大英博物館》破3億次點閱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社交媒體上當下最火的影視作品,恐怕不是什麼明星大製作,而是一部總長不到20分鐘的自媒體小短劇——《逃離大英博物館》。

這部作品8月30日發佈首集,星期二(9月5日)發佈第三集大結局,截至星期四,已累計在短視頻平台抖音獲得了超過2.9億的播放量,相關詞條熱度更是超過10億;影片正片在視頻網站Bilibili(B站)的播放量也合計超過1600萬次,且仍在繼續增長。

短劇的兩位「90後」主創兼主演「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抖音用戶名)也在作品發佈後,全網平台累計漲粉超過500萬,並接受了官媒央視新聞採訪。CCTV6電影頻道在9月2日大結局未播前,還點名表揚了這部作品的立意和情懷,並指其已火爆出圈。

截至星期四(9月7日),《逃出大英博物館》在抖音已獲得超過2.9億播放量。

《逃出大英博物館》講了什麼?

《逃出大英博物館》將大英博物館中的展品擬人化,講述了其中一盞小玉壺「出逃」,與在英國的中國小記者張永安相識相知,並一同回到中國,為大英博物館中其他中國文物傳遞家書的故事。

短劇前兩集連續兩天放出,片長分別只有兩分多鐘和四分多鐘,主要講述了兩個主角在英國的相處日常,但通過各種煽情細節和伏筆,充分調動了中國觀眾的好奇心和期待。

例如,片中「夏天妹妹」飾演的小玉壺說她找不到回家的路,還問「煎餅果仔」飾演的張永安是不是要帶她回中國,以及「黑眼睛、黃皮膚,能聽得懂我說話的就是家人」等金句,打動了不少中國網民。

在吊足胃口之後,大結局中兩位主角返回了中國,在遊山玩水體驗民俗之後,前往了博物館。不過,與很多網民猜測小玉壺是要回國向官方求助、解救其他展品不同,她只是掏出了厚厚一沓信件,尋找大英博物館其他展品的「親人」,給它們念誦家書,之後返回了英國。

劇情中,小玉壺帶著多封大英博物館藏品的「家書」前往中國,念誦給在中國的文物。(《逃離大英博物館》影片截圖)

片中,小玉壺說她選擇回去,是因為「中國人不做那種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片外,無數中國網民在影片彈幕和評論中,盛贊這句話體現的格局,稱之為「大國風範」。

影片最後,還蹭了一下大英博物館文物失竊新聞的熱度,男主角張永安成了一名新聞播報員,播報著多國文物從大英博物館突然失蹤又被突然找回的新聞。

這部短劇的劇情並不複雜,沒有過多反轉,也並未深究邏輯細節,而是以片段式文藝片的風格講述了兩位主角的經歷,並通過多種不同的配音,佐以文物的實拍畫面,在誦讀家書環節讓更多文物有了個性,通過一系列「金句」打動觀眾。

是匠心之作還是話題紅利?

短劇中出現了十餘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和它們的「家書」。圖為大英博物館一具木雕觀音像。(《逃離大英博物館》視頻截屏)

據中國網民和媒體盤點,片中出現的文物包括中國博物館中的琴師陶俑、唐三彩馬、龍耳虎足銅方壺等,以及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金代三彩羅漢像、明代龍紋琉璃磚牆、「家國永安」題記瓷枕、木雕觀音、象牙鬼工雕球等十餘件。當然,這只是大英博物館約2萬3000件源自中國的文物中的冰山一角。

大英博物館有約2萬3000件源自中國的文物,圖為其中之一的明代龍紋琉璃磚牆。(取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希臘等國再次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

除了博物館,兩位主角也去了天安門看升旗、到成都看大熊貓,還體驗了太極拳、戲曲、吹糖人、打鐵花等民俗活動,細節之豐富,甚至算得上一部文化宣傳片。

可想而知,這部短劇獲得的好評居多。不少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和影片評論中留言稱「看哭了」,感動於影片中文物與文物、文物與人的真情和家國情懷,也盛贊結尾處理上的巧妙與大度。

不少網民也自發地為影片中的細節註解,例如主角小玉壺「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一件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買走的現代工藝製品而非古代文物,是因為這樣的她才「清清白白,認得回家的路」;又比如取景選在河南博物館,是因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短劇中小玉壺的原型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蘇州玉雕藝人俞挺的作品,於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購藏:

官媒中國新聞網星期三也發文,稱贊《逃出大英博物館》是一部兼具創意與深度的作品,蘊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文章稱:「小短劇也有大視角,新時代的自媒體人年輕又赤誠,有理想、肯實幹。」

不過,中國互聯網上同樣存在批評的聲音。其中一派批評者認為,與其通過文藝作品煽情調動民眾愛國情懷和民族情緒,不如規範國內的文物保護制度、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再通過官方渠道追回文物來得實在。

另一些網民則指出,這部短劇只是披著家國情懷外衣的「甜寵劇」(即以愛情為主線的影視劇),過多渲染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但在劇情人設和拍攝製作上還有諸多瑕疵,算不上佳作,完全是因為選對了話題才走紅。

天時地利人和的爆紅

文物擬人不是新鮮的概念,中國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也曾拍過流失海外文物擬人的故事,但這部短劇的推出,正趕上大英博物館2000余件文物被盜一事。

在大英博物館近期發生文物被盜案件後,希臘、尼日利亞、中國等國呼籲其歸還文物。(Getty)

大英博物館館長菲捨爾8月25日因文物遺失宣佈辭職,希臘、埃及、尼日利亞等國家也紛紛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該國文物。中國官媒《環球時報》8月27日也發表社論,措辭強硬地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當時相關詞條也曾衝上新浪微博熱搜榜首。

《逃出大英博物館》在中國走紅,也受到了英國媒體關注。雖然普遍對影片本身沒有什麼批評,但英國廣播公司(BBC)等也在報道中指出,中國官方近年來愈發重視文化遺產所有權,並以此強化民族主義情緒、推動民族身份認同。

BBC報道列舉的例子,包括去年國際奢侈品品牌迪奧半身裙被指抄襲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引發中國民眾抵制,以及今年年初「農歷新年」英文譯法引起爭議期間,有中國博主到大英博物館拍攝中國文物「想回家」的視頻,進而催生了這部短劇。

迪奧去年推出的一款半身裙(左),被中國網民指是抄襲傳統服飾馬面裙(右)。

+4

《逃出大英博物館》得以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靠得是主創團隊花費數月打磨劇本、多地取景拍攝的用心;而這個題材的作品能爆紅出圈,則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宣傳配合。

天時,在於短劇發佈正趕上大英博物館文物失竊事件在中國社交媒體發酵的時機;地利,則是抖音平台擁有海量用戶,有利於片段式的劇情快速在網絡傳播;最為重要的人和,則在於中國民間確有對海外文物的感情和對其歸國的期盼,官方也有意為影片「上價值」、強化這種民族情緒。

歷史文物究竟該在哪裡,要看文物保護專家的意見和國家之間的外交周旋,不是一部短劇或一份情懷可以決定的。但這樣的民間作品,能讓更多人接觸認識到歷史文物,也算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