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全年5%無虞 數據仍弱 恐中央還需加柴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中國日前公布了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前三季度 5.2% 的GDP增速,意味著,第四季度只要正常發揮,增長4.4%,實現全年 5%的增長目標應不難。僅從數據看,前三個季度GDP增速分別是4.5%,6.3%,4.9%,也就是前三季度 5.2% 的GDP增速一定程度上得益於 6. 3% 的二季度增速拉動。而這又是因為 2022 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幾乎沒有增長(2022年第二季度GDP增速為0.4%)。

拆解 4.9% 的第三季度增速也可以發現,除了消費復蘇略超預期、製造業投資有所恢復之外,出口依然承壓,總投資繼續創下階段新低,房地產仍在掙紮,修復速度不及預期,傳統的「金九銀十」銷聲匿跡……

更別說宏觀數據和微觀體感的「溫差」日益明顯:債務負擔嚴重的省份迅速重啓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急著還存量債務和企業賬款;從機構到普通人都出現了「資產荒」,企業融資退潮,投資者則搶著去存錢或者買黃金;民眾更加消費清醒,更關註性價比⋯⋯還有處於高位的失業率,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早前8月時,中國青年失業率飆升至歷史最高水平之際,統計局宣布將暫停發佈該數據。

消費者在廣西珠寶創意大會上購買黃金。(視覺中國)

內地經濟不景氣青年失業率破紀錄 年輕人愛上買彩票發橫財夢

內地金價飆漲回收價格達最高點 消費者連夜拋售每克賺超百元

三季度數據報喜還是報憂?

三季度經濟數據中,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成長了5.5% 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而且整個三季度,消費都在穩定攀升。消費這架馬車終於衝到了前面。

從品類看,菸酒消費、體育和娛樂用品消費增長較快,住宿和餐飲業同比增速直接飆升了14.4%,不過這也許是因為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基數較低。在前三季度的消費中,能看出人們更願意出門了。增速最快的幾乎都是跟出門密切相關的,例如服務消費支出(17.4%)、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6.4%)、交通通訊消費支出(11.3%)等。這跟今年的演唱會經濟、機酒漲價潮都能夠一一對應上。

周傑倫10月新上海體育場開唱,為該體育場首個明星演唱會,吸引數萬粉絲帶動場館週邊經濟。(視覺中國)

另外,汽車消費仍然是消費復蘇的最大推動力。9月份汽車銷量大超預期。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9月份中國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85萬輛和285.8萬輛,環比均增長10.7%,同比分別增長6.6%和9.5%,產銷量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但其他「兩架馬車」,表現就沒那麼樂觀了。出口依然承壓。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9月出口同比降6.2%,連續5個月下降。進口也是降6.2%。固定資產投資更是完全沒有起色,創下階段性新低的3.1%。細分來看,房地產投資依然是最大拖累力量,下降9.1%。在接連不斷的號稱「核彈級」政策大招之後,樓市的回暖還是感受不到。

這幾天還有一個消息,自然資源部發文建議取消地價上限。具體來說就是恢復2017年8月前的「價高者得」原則確定競得人,出讓環節不再設立最高限價。這就是鼓勵製造所謂的「地王」,刺激市場情緒,跟前段時間匯金4萬億增持四大行一樣,都是想打一針強心劑罷了。但在新房限價沒有取消之前,土地出讓賣出高價到底是想給誰打雞血呢?地價走高反而進一步擠壓房企的利潤空間,只會讓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局面更加尷尬。

賣地的長期低迷還極大影響了地方收入。本來疫情那幾年的剛性支出就已經很傷,今年拚經濟還得繼續加大支出,借債壓力愈來愈大的地方可能每天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錢從哪裡來?

地方化債有效不治本

基於地方財政的壓力,解決地方債務的問題也就顯得非常關鍵。不然等到經濟增速向下轉檔之後,債務就會真正成為問題。中國允許地方政府自主發債融資,不過七八年光陰,但不可說沒有隱患。

最近一個月,多地接連重啟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規模已經超過了7000億元。這也是一攬子化債方案的部分體現。就像一個債務累累的普通人,想讓他掏錢消費搞經濟,先得想辦法緩解一部分債務壓力。

特殊再融資債券自2020年12月一發行,就成為地方政府化解隱性債務的重要手段。當地方有債務在到期前無法還上的時候,可以發行再融資債券來還掉到期債務的本金,一一對應,以新還舊,不會增加債務餘額。而特殊再融資債券,「特殊」之處就在於可以用於償還存量債務,不需要再列明被償還債券信息,所以也被認為是將隱性債務「顯性化」的方式。但這會增加債務餘額。

一場接力發債、以新還舊、緩解短期流動性壓力的努力,開始了。根據整理,截至10月中,全國已披露的擬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規模達到726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而這只是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省份利用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置換債務。目前已披露的這批特殊再融資債券,發行時間集中在10月9日到20日的十天內,極為密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一幕。作為對比,上一輪各地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花了整整9個月。

中國地方發債有上限,截至2022年底,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 35.1 萬億元,限額為37.6萬億元,結存限額為2.6萬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地方債的空間就是2.6萬億元了。

另外就是各地發展水平不一樣,還債壓力天差地別。例如內蒙古,截至2022年末,城投欠了2500億元,但上海同期甚至還能再發出2765億元的債券,差異可想而知。這就意味著,就跟財政轉移支付一樣,有能力多發債的地方,可以將額度給到那些壓力大、餘額小的地方。當前中國在進行一場發債空間的大騰挪。

從短期的角度來看,讓償債壓力大的地方有更多更靈活的置換債務方式,當然是有利於緩解其流動性壓力的,畢竟有錢來了,能緩一緩。然而,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特殊再融資債券治標不治本。因為其本質只是置換債務,並沒有減少債務的產生。

問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經典的央地關系上。讓地方債務這根緊繃的弦松下來,需要中央財政站出來。

萬億國債,箭在弦上?

基於經濟復蘇還不牢固,基於地方壓力,不少學者又開始呼籲萬億特別國債的落地。

15年前那份「四萬億」方案中,除了中央籌集1.18萬億之外,其他都交給了地方。地方主要依靠投融資平臺進行融資,地方財政得以積極擴張,形成了大量債務,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2008年之前,宏觀調控主要是依靠中央,而現在主要依靠地方,出現了「中央調控地方化」現象。劉尚希表示,目前不要再擴大地方債,尤其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不應再加碼,因為符合條件的項目並不多,再增發作用不大。應當將剩下的指標轉化為國債,優化央地槓桿結構,由中央來統一實施。

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視覺中國)

在不少學者看來,問題的破局點或許就在這裏。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加槓桿的主體從地方政府變成中央財政,壓力也許就能大大緩解。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中央政府債務槓桿率(債務/GDP)只有21.4%,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槓桿水平。美國聯邦債務槓桿率125%,日本則早已超過了200%。

這也使得在化債方案之外,愈來愈多人最近對於增發特別國債的預期重燃。有消息稱,可能會發行至少1萬億元人民幣債務用於基建。當然,今時今日的「基礎設施」,內涵絕不只有「鐵公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數字基建」、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基礎設施、要求更加綠色環保的基礎設施、預防氣候災害而推進的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愈來愈豐富。

發行國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有效需求,提高融資需求,活躍資本市場,增加收入,促進消費信心的恢復。這對於緩解地方債務壓力和刺激經濟復蘇來說,將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對於仍然擁有較大空間的中國來說,實現概率並不小。觀察窗口可能就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