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志凱|中國崛起導致西方失敗是最大戰略誤判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APEC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三藩市會見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這也是中日兩國領導人時隔一年再次會面。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發布的通稿,在會見時習近平和岸田文雄都提到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這一時間節點,習近平同時強調,歷史、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關乎兩國關係政治基礎,日方必須恪守信義,確保中日關係的基礎不受損、不動搖。中日經濟利益和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交融,搞「小院高牆」「脱鈎斷鏈」對誰都沒有好處。

確如習近平所言,歷史、台灣等重大原則問題關乎兩國關係政治基礎,中日兩國也不時因歷史和台灣問題起波瀾。作為常年觀察中美關係的國際問題專家,蘇州大學講席教授、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志凱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也就此展開論述。值得一提的是,高志凱1983年加入外交部翻譯室,並擔任鄧小平英文翻譯。1988年離開外交部後,高志凱獲基辛格推薦就讀耶魯大學,並於1993年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此為專訪下篇。(上篇《專訪高志凱|中美必有一戰系謬論 美外交正遠離基辛格》

鄧小平會見基辛格,圖中間為高志凱。(受訪者供圖)

對於日本與中國關係的出現的種種問題,高志凱表示其本質上是東京當局對中美問題實質和美國對華戰略研判的一種失誤。他表示,日本政界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與中國在大國爭霸的過程中,無法避免的走向衝突、走向戰爭,而這將是日本的某種「戰略機遇」。但日本沒有看到的是中美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和平」這一根本地緣政治本質。因此不論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製造的「尼克松衝擊」,還是本次「習拜會」製造的雙方關係的「反轉」,都讓日本政府感到了「措手不及」。反而在事後不得不積極與中國展開接觸,其對華外交也明顯陷入被動。

「因此,日本需要改變認識,用更為長遠的戰略眼光,準確判斷華盛頓-北京的關係走向」,準確判斷美國方面的實質性戰略意圖,認清中美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和平」這一關係本質,從而做地區安全穩定的貢獻者,而不是攪局者。」他表示,日本更不應該通過美國的濾鏡來看待中國,認識中國,日本需要直接面對中國,真正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避免對中國戰略意圖出現重大誤判。永田町越是能夠對中日關係形成更多獨立思考和長遠打算,對中日兩國關係就越加有利。

習近平晤岸田文雄:圖為2022年11月17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趁出席泰國曼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前會面。(AP)

至於橫亙在中日之間以及中美之間的台灣問題,高志凱認為,中美建交的基本政治原則中有一個三段論,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就要求美方在與中國保持外交關係的時候必須信守一個中國的原則,信守其不與台灣發展政府和軍事關係的承諾,所以中美能夠保持正常外交關係的底線非常清楚,如果美國超越的這個底線,就等於從根本上毀掉了中美關係,兩國將回到1979年之前的斷交敵對狀態。如果這種情況一旦成為現實,台灣海峽的和平也將事實上不復存在。

高志凱解釋說,從歷史來看,台灣問題本質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國共內戰的產物,國共內戰並沒有從根本上結束,作戰雙方也沒有簽訂任何和平停戰條約。從1949年到1980年代初,北京的立場非常清楚就是要「解放台灣」,但從1980年代初以後,中南海開始致力於推動台灣的和平解放,兩岸的和平統一,但和平統一的前提就是在維持現狀的先決條件下兩岸共同推動統一進程,而一旦「台獨得以實現」,一旦美國從根本上否定「一中原則」,超越兩國關係的底線,台海兩岸的和平穩定將徹底不復存在。

11月24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推出副手趙少康,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推出副手吳欣盈,雙雙前往「中選會」登記,「藍白合」正式宣告破局。(左:國民黨提供;右:民眾黨提供)

除了美國之外,日本近期與台灣和「互動」也非常頻繁,對此種情況高志凱表示,台灣曾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中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二戰期間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確了日本必須將通過侵略中國攫取的殖民地台灣歸還中國。因此日本政要與台獨勢力「勾連」,無論從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的法理上,以及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的國際道義上,都沒有任何理由介入台灣問題。

高志凱最後強調,「日本希望藉由台灣牽制中國的思路本身就是極大的錯誤,不但無法解決日本自身國力衰落的問題,更會讓日本在於中國的消耗中越發被動,越發不安全。」(旅日媒體人海鳴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