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2024|和平 vs 衝突:一場歷史的選擇

撰文:外部來稿(中國)
出版:更新:

【台灣總統大選2024/柯文哲/賴清德/侯友宜】2024年1月13日,是台灣地區第16屆領導人選舉的大日子,現在只剩一天多一點。最近一段時間,我不少台灣朋友都提前回去了,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次選舉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很可能決定台灣的歷史發展方向,並由此影響中國大陸,整個的東亞、印太、中美乃至國際地緣政治格局。

但我發現,身邊朋友極少有關心台灣選舉的,幾乎不會對此展開討論。很多人背後其實有個假設,就是民進黨賴清德(綠)大概率獲勝,國民黨的侯友宜(藍)及民眾黨的柯文哲(白)都是沒有機會的。不少人在「藍白合」時稍微關注了一下台灣選舉,「藍白合」合流失敗,關注度馬上又再下降。

2024台灣總統大選專頁:賴清德、柯文哲、侯友宜 中美角力下三角戰

選舉情勢的變化:國民黨有機會了

但最近接連發生了許多事情,例如民進黨立委羅致政的不雅影片及緊接曝出的羅致政與蔡英文的41分鐘對話錄音(兩人大談風水及民進黨內部人事);台軍向民眾發布「國家級警報」將中國大陸發射的衛星稱為「導彈」(missile)的烏龍事件,還有賴清德的私生子傳聞,及民進黨受坊間廣泛質疑的各種貪腐問題。

台灣資深媒體人、中央通訊社董事長陳國祥日前在親綠媒體《美麗島電子報》上撰文指出:

——賴清德「碰到天花板,民意支持度上不去」;民眾對民進黨和賴清德的「合理懷疑」已經「深入人心」,並且無論民進黨作為整體,還是賴清德作為候選人團隊,對公眾質疑都「無法洗刷乾淨」;

——「黨內團結一直是民進黨贏過國民黨的重要因素,但這次選舉國民黨空前團結,民進黨內部矛盾仍有縫隙尚未彌合」;

——未來幾日還有影響選情的進一步變數,如郭台銘或表態支持侯友宜;另就是「棄保」效應;

——綜上,陳國祥認為,「民進黨執政包袱沉重,賴清德負重前行,步履蹣跚,能險勝已屬萬幸。」

以上,這就是綠營資深媒體人對選舉情勢的研判。

+4

「中共介選」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民進黨與賴清德提出的「中共介選」話語:大意是,凡是選舉中出現的不利於民進黨的信息,都是編造的。這樣,羅致政的不雅影片當然就屬於「深偽」了,並且是「中共介選」;賴清德本人還要第一時間出面為羅致政背書,指責「深偽」與「中共介選」。不特如此,接下來在台灣內部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羅致政與蔡英文41分鐘的錄音,也被指責為「偽造」、「中共介選」。「『中共介選』是個筐,啥都可以裝」。

而這些影片、錄音檔,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其一,不可能用「深偽」做成(均有實錘內容),其二,也不可能成為「介選」的目標。如陳國祥所分析的,最委婉地說,民進黨與賴清德也無法洗刷來自民眾的「合理懷疑」。而如要分析起來,更有可能是民進黨內部鬥爭導致的洩露。賴清德出來背書,不惜為了羅致政的不雅影片使出「中共介選」這一「大殺器」,可見為了保護羅致政已經不擇手段,不顧吃相。也許他們當真認為,所有民進黨的問題都可以被「外部化」:只要提到「中共介選」,台灣老百姓就能信以為真,黑的就能當成白的,鹿就能指成馬。這就是把自己當諸葛亮,把老百姓當傻子,從根本上蔑視老百姓的智力,在政治操弄上沒有任何的下限。

「介選」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還是從美國來的,2016年共和黨籍特朗普(Donald 特朗普)贏得大選後,民主黨不甘心,大張旗鼓的啟動了有關俄羅斯介選的一系列調查。2019年12月,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投票通過彈劾特朗普;次年2月,又被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推翻。這項調查完全是黨派政治驅動的,耗費了大量的資源,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一方面認為國會不幹正事,專搞政治。但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基本盤認為這是對他們的極大侮辱:他們投票支持特朗普,不是因為俄羅斯IRA水軍製作的某個海報,而是自己實實在在支持特朗普的政策。

今年是美國總統大選。我們可以預測,到時美國也會充斥關於俄羅斯、中國及其他協力廠商國家介選的說法。這種透過指責外部來回避自己真實問題的做法,對選舉傷害是很大的。而選舉政治的一個特徵就是空前的、近乎無底線的信息戰、認知戰。濫用「深偽」、外部「介選」的說法,其實是打開了一個黑色的「潘朵拉的盒子」,加速社會進入「無真相」、「後真相」時代,加劇認知撕裂,並動搖選舉政治的根基。

所以民進黨為了上台是不擇手段的,其對於台灣民眾,以及台灣選舉制度的價值內核,本質都是不尊重的。

2023年12月18日,賴清德、蕭美琴競選總部主委姚立明(左)、發言人戴瑋姍(右)共同召開「中國介選樣態多 檢舉獎金最高兩千萬」記者會。(賴清德競選辦公室提供)

綜上:民進黨不行了,國民黨有戲了

——民進黨不行了:民進黨在台當政八年,明顯已經陷入某種執政黨的「歷史週期率」,或者換個說法就是「熵增」達到了一定程度,為了維持統治,已經「黔驢技窮」,不顧吃相。按照自然規律,「政黨輪換」現在應當發生了。如果台灣民眾是理性的,則冥冥之中,可能已經傾向於這個方向;

——國民黨有戲了:國民黨在野八年,又有民眾黨柯文哲的夾擊,應該認識到了這個道理,再不眾志成城,再不砥礪前行,那就是亡黨的結局。這次選舉,國民黨表現出來了空間的團結,整個選舉運作的也不錯,侯友宜也表現出了正氣和正能量,值得稱讚。這次,他們確實迎來了歷史性的機遇;

所以,回答朋友們的問題,台灣選舉最終結果如何,還是一個未知數:誰贏都是有可能的,但國民黨現在看來是很有機會的,並且成功的概率有可能已經超過50%。

+5

為什麼未來四年很關鍵:美國因素

2024年將是一個影響未來國際政局走勢的歷史大年。前面已有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後面又有年初的台灣選舉及年末的美國總統大選。台灣選舉將影響台海/兩岸、東亞、印太、中美乃至世界;美國大選也將產生同樣的影響,只不過來自另一個方向。

就這個問題,筆者在2023年6月曾撰文《台海問題:「極限情景」的出現概率》指出,如果有美國白宮政府挑撥,同時有台灣政客的策應配合,就有可能導致台海問題出現被動,甚至極端情形。而導致極端情形出現唯一組合,是「特賴配」,即美國共和黨特朗普,加台灣民進黨的賴清德。在當時的環境下,估計特朗普在2024年美國大選獲選的機率為40%~45%,賴清德的勝率估計大於50%,例如50%~55%。現在看,要對選舉結果的概率進行調整了,特朗普當選的概率可能超過50%;賴清德當選的概率略微向下調整,封頂在50%。但無論如何調整,均不會改變「特賴配」是未來一段時間對台海情勢最為不利的美台政治組合的基本假設。

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2016年上台後強化與台灣之關係,間接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Reuters)

之前都已經寫過,本文對特朗普的政策就不贅述了。要強調兩條:

第一條,特朗普是「改變現狀者」:不同於過往美國白宮希望維持台海現狀的一貫框架,特朗普有方方面面的動力謀求改變台海現狀。他的動力主要都圍繞打壓中國(以提升美國政治經濟地位)、向外轉移美國國內矛盾,以及個人歷史業績留名(比里根、羅斯福的「偉大總統」),等等。如果他上任,將是自己的最後一任,會再無顧忌,把挑唆台灣政客、無節制踩踏紅線、極限施壓「常態化」,謀求以某種形式改變台海現狀。這時,我們所熟知的一些規則底線都可能被挑戰,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到台灣修憲或公投。

顯而易見,特朗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台灣方面的策應、配合。誰是特朗普/美國最好的朋友(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朋友」)呢?自然是民進黨的賴清德。在「特賴配」的組合下,台灣將全力以赴地將自己作為美國制華的棋子——不僅僅是棋子,而且是排頭兵、急先鋒。

第二條,特朗普是一個特殊的、帶有不可複製性的「MAGA」政客。有一個不少人會關心的問題:是不是每個特朗普式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右翼民粹政客,都沿襲特朗普的政策,即挑撥改變台海現狀?

作者的個人看法:不是的,特朗普是具有特殊性的。共和黨初選中的朗.迪桑提斯(Ron DeSantis)和維韋克.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都是特朗普式「MAGA」政客,此外還有俄亥俄州參議員J.D.范斯(J.D. Vance)這樣很有前途的後起之秀,他們的政見我們都是可以觀察到的。儘管「MAGA」政客都十分反華,將中國視為美國在國際上的最大威脅和挑戰,但最能驅動「MAGA」基本盤的,其實是「孤立主義」(isolationism)或者「不干預主義」(non-interventionism),即美國應該多操心自己國內的事(從南方邊境開始),少管國外的閒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2019年夏在大阪G20峰會上會面。(Getty)

台灣就屬於這樣的閒事。特朗普不同在於,他對中國問題有一些個人化的政治執念,另外不遵守規則,以挑戰、打破規則為榮,並且極在意歷史留名。綜上,他有動力利用甚至透支他的政治資源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這並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美國其他外交問題。目前,我還看不見其他的共和黨「MAGA」政客表現出這種跡象,以及具備這種引領美國民眾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講,特朗普只能代表他自己,不代表美國政治的大多數,甚至不能代表共和黨MAGA及其基本盤。我們更多的只需要關注未來四年因特朗普這個具體政客的當選所帶來的風險。

2023年10月16日,馬英九在美國紐約大學發表演說,建議美國與國際社會應該鼓勵兩岸和談,並敦促台灣執政者尋求與中國大陸回到「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避免台海戰爭,而非讓台灣變成第二個烏克蘭。(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未來四年:台灣(國民黨)因素

如果國民黨贏得台灣選舉,重新上台執政,則我們可以合理預期:

——國民黨政府不會策應美方在台海問題上的挑撥、踩踏紅線及施壓,謀求改變現狀

——國民黨政府不會讓台灣淪為美國反華制華總體戰略及聯盟的棋子

——儘管國民黨政府與大陸政府在底層意識形態及所依託的政治制度上仍存在不同,但國民黨不會與中國大陸陷入無意義的意識形態論爭(包括美國「民主」vs「專制」 ,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的對立話語),而會務實地與北京開展互動合作

——國民黨政府會讓台灣在中國大陸與美國歷史博弈的天平兩側,更加傾向中國大陸

——台海經貿環境會得到顯著改善,如果說民進黨旨在與中國大陸「脫鉤」,那麼國民黨只會致力於與北京重新深化聯繫。最終惠及的,將是兩邊的企業與人民

——台海兩岸的觀光旅行恢復正常,更多的大陸遊客將訪台,瞭解台灣;更多的台灣遊客也將訪陸,瞭解中國大陸

——兩岸有更多的文化交流——包括讓更多的大陸影視作品進入台灣(例如《長安三萬里》這樣的好電影,能夠幫助台灣民眾瞭解自己所屬的中華文明傳統及精神家園

——兩岸有望發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建立更多的共識基礎,而不是為交流製造困難,不是瓦解和破壞共識

——國民黨如果能夠執政,應當回到真正關乎民生的本土議題,回到「基本面」,專注提升治理。同時,國民黨應該專注培養青年隊伍及基層組織,讓自己後繼有人。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1月11日在國際記者會上表示,台灣應該要走中間路線,扮演台海和平的促進者,做到台海安定、台灣安全、世界放心。(張鈞凱攝)

如果國民黨的侯友宜能夠當選,就能管四年,四年能做不少事情;如果做得好,還能連任,連任就能管八年,八年就能改變許多事情了,包括對台灣民心所向的引導。

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百年政黨,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差異不可否認的,但兩黨在中華民族大義裡,又有相通與共識。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裡,「同」可能遠比「異」要重要。國民黨如能重新上台,就是兩岸「相向而行」的關鍵一步。雖然不是「統一」,但卻是「和平」。而這,就是動盪國際變局下所需的穩定劑、減震器、定心丸與確定性。

所以,讓我們一起關注即將到來的台灣選舉,期待台灣人民的歷史選擇。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