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台斷交︱賴清德的第一波海嘯 北京出手有備而來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就在2024台灣大選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天,太平洋島國瑙魯(又譯諾魯)宣布與台斷交,陸方迅速回應表示讚賞和歡迎。台灣媒體輿論多以「突襲」形容瑙台斷交,但以出手速度與果斷來看,北京顯然有備而來,將不浪費時間,「風高浪急」的勢頭已然啟動。

北京與華府早已掌握選情

對於台灣的選情,相信以北京對台灣情況的掌握程度,勢必早已有所研判。至少在「藍白合」破局的那一刻開始,到選前十天民調「封關」的態勢,幾乎已注定民進黨這位「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會在台灣在野力量分裂的情形下贏得大選。北京與華府必然都對此結果,提前做好了應對與準備。

華府的動作很明確,投票前夕英媒《金融時報》即透露,選後拜登(Joe Biden)政府將派高級代表團訪台。果不其然,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Hadley)、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及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於14日晚間抵台,並於15日上午與當選人賴清德、蕭美琴見面。三人顯然是銜命而來,對台灣下一屆新政府領導人「面授機宜」或「傳達指令」。

賴清德與蕭美琴1月15日上午接見美國前國安顧問海德利、前副國務卿史坦柏格、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組成的台美跨黨派前資深官員代表團。(民進黨提供)

相應於此,北京更是不可能毫無準備,甚至可說預先做了應對方案。可以看到,被視為極有可能接班中國外長的中聯部部長劉建超於1月8日至13日率團訪美,他是2023年11月中美元首三藩市(舊金山)會晤之後,首位訪美的中國部長級官員。

王毅與劉建超的弦外之音

在美期間,劉建超於多個公開談話場合,均強調了中方對於台灣問題的立場。與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會面時,更要求美方應落實兩國元首三藩市會晤重要共識和成果。其言下之意,自然包括習近平當面對拜登所言:「美方應該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

此外,正在埃及訪問的中國外長王毅,也罕見對台灣局勢表達了「嚴正立場」,以強硬的語氣表示:「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不是!『台獨』從來不可能成事,過去不能,今後更絕無可能!台灣島內誰想搞『台獨』,就是分裂中國國土,必將受到歷史和法律的嚴懲。」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出訪埃及,1月14日在開羅見記者。(Reuters)

中方對台灣問題一系列的密集發言,包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於15日例行記者會上長篇回應台灣情勢,絕對都非空穴來風,而是意有所指。特別是王毅口中以「法律」嚴懲「台獨」,更是充滿無比的想像空間,小至中止ECFA協議,大至動用《反分裂國家法》都有可能,也從背後說明了中國大陸對於賴清德的當選是有備而來。

劍指賴清德不會等就職後

如同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裴洛西)訪台,中方隨即多面出擊,包括取消和暫停多項中美合作與對話,以及大規模、長時間的「圍台」軍演。事後來看這些舉措,都不可能是臨時的「隨機應變」,而是事先已準備好的劇本布局,一旦不願意見到的事實成真,隨即搬上枱面,步步進逼。美台看似贏了面子,但裏子全失。

「獨獨配」的賴清德蕭美琴當選,北京的做法更是如此,而且涉及更為全面的中美關係、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等各方面嚴陣以待。選前以ECFA關稅減讓作為祭旗,只是小菜一碟的預警,選後第一波海嘯即體現在瑙魯與台斷交,外交上的衝擊來得又急又快,接下來的「風急浪高」,肯定將一波又一波針對民進黨政府襲來,壓制賴清德的「台獨」氣勢。

瑙魯2024年1月15日宣布與台灣斷交,圖為當地建築物。(Facebook/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Nauru)

國台辦表明台灣的選舉結果,「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對於這段話的解讀,應該理解為北京不會針對台灣民意,但不代表不會對賴清德等民進黨掌權勢力做出回擊。只拿到四成選票支持的賴清德,就算選前氣燄高張,當選感言仍不脱其兩岸的「兩國」論述,但說起話來支支吾吾、磕磕絆絆,表示他心知肚明,在其正式就職之前,來自於北京的施壓只會更增加而不會減少。

小兩岸受大兩岸關係牽制

台灣有專家提出,列入ECFA早收清單的500餘項台灣產品,目前看來岌岌可危。而且陸方認定台灣對2,509項大陸產品構成貿易壁壘,台灣官方至今不理不睬,很有可能走向始料未及的兩岸貿易戰。當然,在政治、軍事上的「極限施壓」,也是在預期之中,只是不知道大陸的對台「百寶箱」中,將會拿出什麼意想不到的道具出來。台灣「台新投顧」對選舉結果提出分析報告,其中也有所警示:「如何應對選後中國升高脅迫力道,將是賴清德最大考驗」。

賴清德與蕭美琴唯一的靠山美國,看來也將面臨「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局面。台灣學者湯紹成即指出,由於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來勢洶洶,拜登政府內外交困,已顯招架吃力,而且中東戰事已擴及紅海,情勢對美國極為不利,美方重申在台灣大選後重申「不支持台獨」,又派遣代表團來台宣達,看得出美國有意向北京示好的態度,改行「抑台友中」的路線。

2023年11月15日習拜會登場,習近平向拜登表明:美方應該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體現在具體行動上,停止武裝台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Reuters)

美國「抑台友中」路線的形成,固然有拜登政府選舉考量的單方面意志,但也不可忽略北京在經營中美關係的戰略。特別是當「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從習近平口中對拜登說出之後,台灣問題走回「一中」框架,已經成為了中美之間的「護欄」,「小兩岸關係」更加仰賴「大兩岸關係」的氣候與運作。

風高浪急將成台海新常態

賴清德贏得台灣大選,喜悦之情掩飾不住鐵青臉色。台灣也有親綠的輿論認為,北京根本拿賴清德沒辦法,台灣必會在美國的引領下「走向世界」。不過他們忘記了香港經驗,「反修例」風波鬧到眾人都準備看北京的笑話時,「港區國安法」無預警重重落下,美國手上的「香港牌」頓時宣告失效。

地緣政治的風暴轉移到了台灣身上,如同台灣前外交官介文汲接受《香港01》專訪時所說,瑙魯斷交只是北京應對「台獨」政府的「第一張骨牌」。介文汲話說得比較斯文委婉,更直白來說,賴清德的「台獨」路線勝出,就意味着兩岸關係的一場深層地震,瑙魯斷交只是第一波海嘯,接下來一波又一波的「風高浪急」,恐怕將成為台海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