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打破時間地域界限 可道中學虛擬博物館等作品赴英展成果
嗇色園主辦可道中學近年致力將中華文化、文物保育等元素加入創科學習,期望學生掌握科技亦不忘傳承歷史。學校「STEM Team」就憑VR中華文化博物館、以及虛擬文物遊等得獎作品,於年初代表香港學界前往全球教育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展覽之一的「英國教育科技博覽會」(Bett UK)展示成果。學生成功利用科技打破地域及時間的限制,提供便捷之餘更做到文化保育。
虛擬博物館讓文化不受地域限制 以科技連結今昔
可道中學今次代表香港前往「英國教育科技博覽會」,主要推廣4個得獎項目,包括「VR中華文化博物館」、「虛擬文物遊」、「AR觸得到的奧運」及「MakeX機械人」,項目分別取得2024年國家安全領域虛擬設計比賽三等獎、亞太人工智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意發明賽一等獎、AR For Good Challenge冠軍及MakeX機械人挑戰賽Challenge組別(香港區)冠軍。
其中「VR中華文化博物館」是以CoSpaces創建的三維虛擬博物館,內有不同的主題,用家可以足不出戶了解不同的文化及歷史,包括詩詞欣賞、象棋對弈、粵劇、書法甚或兵馬俑等。設計理念除了保育以外,更是利用科技來協助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不受地域及時間限制參觀博物館。
至於「AR觸得到的奧運」則採用Merge Cube及CoSpaces,於去年巴黎奧運舉行時向公眾展示香港運動員歷年在奧運奪獎的歷史性時刻,讓觀眾參與聖火傳遞之餘,同時將過去與現今的榮耀以科技連結。
基層學生獲資助赴歐交流 與世界接軌獲企業讚賞
可道中學的學生大多來自基層,今次前往「英國教育科技博覽會」費用為每人逾2.5萬元,辦學團體負責了大部分的費用,部分學生更獲全數資助。創新科技科科主任鄭國威老師表示,「Bett UK」是學生一個世界夢,收到邀請時真的很興奮,亦很感激辦學團體的支持,由於是代表學校出外,故挑選學生時亦花了一些功夫,他們不但要在STEAM範疇有一定成績,亦要接受英語面試,講述自己對交流的期望及目標。
5名學生代表陳暉穎、譚梓朗、林雅詩、范沈香及歐竣誠,都是校內「STEAM Team」的中堅分子,除歐曾到過英國讀書,其餘4人都是首次踏足歐洲。他們均異口同聲感恩能有這次交流機會,出發前最擔心是英語溝通問題,惟恐在展覽會講解不清楚,但到埗後發現當地人均十分友善,自信心亦逐步建立。
行程中最難忘是英國為期3日的展期中,獲CoSpace公司代表賞他們的作品,還接受大會電視專訪。在展覽以外,他們亦有機會接觸英國文化,例如品嚐英國著名食品凍鱔、前往欣賞《歌聲魅影》歌舞劇,又笑言在英國不太習慣當地的印度米飯,故在英期間都很掛念香港米飯的口感。
被問到將來路向,中四學生林雅詩表示會修讀生物科技,為糧食危機出一分力,她過去亦曾參與過有關太空種植及垂直綠化牆等交流課程。其餘4人則認為英國及丹麥的大學學習氣氛濃厚,配套及電子學習器材亦十分先進,故會考慮到當地升學,將來再朝創科方向發展。
帶隊老師林永嵐及李健珊表示,行程中最難是要協助同學將作品說明翻譯成英語,以及出發前進行了歷時2個月的英語說話訓練,但安慰的是同學都很自發完成所有準備,尤其他們面對外國人時表現出的自信,放膽用英語交談,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學校及「STEAM Team」,有感他們都在短短15日歐洲之旅中長大不少,而這些體驗都不能在書本上獲得。
不局限學生可塑性 學術以外都可發揮
校長鄒志文認為,教育的意義在於協助學生尋找路向,不要太早局限年青人的可塑性,亦不能因為他們未取得成績就迫學生改變,過往有許多例子,學生在初中時沒什專長,但到高中便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所以學校一直堅持提供不同的機會,有近30個不同範疇的學會,讓學生在學術以外找到發揮空間。
鄒校長指學校2020年才開始發展STEM教育,為了讓學生更易掌握,他們將課程分為3個部分,首要是創科來自生活,出發點是改善生活,下一步是加入新興科技如AI深化基礎,最後一步是發掘有能力的學生參加比賽,目的不單是要贏,而是希望學生學以致用,在外見識以及增加自信。鄒校長補充,他常常跟學生講,任何事都不會一次就取得成功,重要是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