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小學生構想人類火星居所奪獎 太陽能加風力發電抗沙塵暴

撰文:盧勁揚
出版:更新:

航天科技在近年成為熱門STEAM教學內容之一,有興趣的學生亦愈來愈多。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早前舉辦首屆「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選出當中11個獲得一等獎的項目組成「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隊」,參加「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代表隊在全國大賽中表現優秀,獲得6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成績亦比全國平均水平為高。

獲得全國大賽一等獎的項目,包括3位來自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的學生,包括江樂承、鄺世俊及王梓銘。他們的作品為「火星家園」,研究人類移居火星後如何生活,並製作相關模型。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於今日(8日)舉行「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暨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香港區頒獎典禮2022。(盧勁揚攝)

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於今日(8日)在香港太空館舉行「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暨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香港區頒獎典禮2022,由財政司副司長黃緯綸主禮,其他嘉賓包括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謝婉貞、新一代文化協會董事會主席鄭利明博士及總幹事蘇祉祺博士等。

「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是「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的香港賽區選拔賽,由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委託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香港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設有4個賽項,包括:「月球探索創新賽」、「火星家園主題賽」、「北斗創造美好生活 — 創意比賽」及「未來太空工程挑戰賽」,每個賽項都有設立高小、初中及高中等參賽組別,賽事共有130個項目參賽,隊伍分別來自27間中學及28間小學。

新一代文化協會亦組織了數十名學生參加「第17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活動」,學生們分別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個金獎、7個銀獎、9個銅獎,亦有1位教師獲頒優秀輔導員教師獎。另外,新一代文化協會亦獲頒全國優秀組織獎。

蘇社祺博士在致辭時提到,按照賽規,比賽項目的獲獎比例為20%獲一等獎、30%獲二等獎及50%獲三等獎,而香港代表隊的獲獎比例是達到55%獲一等獎、27%獲二等獎及18%獲三等獎,形容成績名列前茅,領跑全國。至於學生們在「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方面,成績同樣驕人。他亦寄語學生,參賽過程比結果重要,因為學生們在參賽期間可以與全國各地的航天青少年精英交流切磋,豐富自己的學習經歷、發現新問題、提出解難方法,機會難得。

黃偉綸則在致辭中表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早前首次在香港選拔「載荷博家」,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關愛以及對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他又希望青少年透過參加全國賽,可以加深對國家創科發展和國情的認識,培養國家民族自豪感,將來為國家航天科技發展出一分力。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的3位學生王梓銘(左二)、鄺世俊(右三)及江樂承(右二)以「火星家園」贏得「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小學組一等獎。左一為該校羅倩兒校長。(盧勁揚攝)

東華三院馬錦燦紀念小學的江樂承、鄺世俊及王梓銘,以「火星家園」贏得「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小學組一等獎。他們以安全、舒適及可持續發展為作品理念,構思了人類移居火星之後的居住環境。學生們又提到,他們設計的特點包括:設有太陽能板及風力發電機,以應付火星發生沙塵暴時,即使未能以太陽能發電,仍然可以風力發電取代;太陽能板可以跟從日照改變方向,吸收更多能量;及補給站可以運用科技將二氧化碳轉化氧氣。

小學課程一般不會教授火星地理或環境,學生們為了完成作品,花了大約1個月進行資料蒐集。說到整個項目最困難的地方,他們認為是尋找火星上合適可以興建家園的地方,因為需要考慮該地方的溫度、地面是否平坦、以至是有沒有山脈阻擋沙塵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