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心痛心悸可因情緒外傷所致 4大症狀認清心臟病

撰文:醫護隨筆
出版:更新:

心臟病是三大頭號殺手之一,心痛及心悸是常見的心臟病症狀。在中醫角度,心臟疾病與胸痺病相似,更可能出現心慌、胸悶及手麻。
當心臟出現狀況,不少人想必以為與心臟病有關。其實大多數人不了解自己的「心事」,李顯揚中醫師為此撰文講解5種不同的心臟狀況,解釋何謂心悸、心慌和心痛等,它們未必由心臟病引致。
撰文:註冊中醫師李顯揚

在中醫角度,冠心病的證狀及病情類似中醫的「胸痹病」,而不同階段的胸痹病的表現證狀各異。

胸痹4個階段的表現證狀:(按圖)

+2

文章回顧:【心臟】4種體質氣血不暢易胸痹 秋冬避免痰濕多吃補氣血食物

在上次文章中曾談及心臟病的成因及好發人群,然而大眾時常忽略、或有所誤解心臟病的常見表現,因而耽誤病情及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故此,筆者欲向大眾解釋不同心臟表現的定義,有助大家加深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下分別討論心悸、心慌、心痛、胸悶、手麻等臨床症狀。

快速了解心臟的不同狀況:(按圖)

+10

1.心悸:感受到心跳

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跳。對於健康的人士,除了特殊情況,例如劇烈運動後、情緒高漲下、感受壓力等之外,正常情況下並不會感受到自身的心跳情況。

患病時,當患者受寒而感受寒邪(常因吹風受寒所致),便會影響心陽(心臟的鼓動力),有心悸的表現;除此之外,出汗過多會使心跳加速、氣血不足(常因脾胃運化不佳所致)而不能濡養心臟、有痰濕瘀血(常因外傷、情緒、飲食不節所致)等病理產物會影響心臟供血等,都有機會出現心悸。

2.心慌:恐懼、容易受嚇

心慌,是指患者因不明原因而恐懼、容易受嚇的表現。在中醫的藏象理論中,心主神明,即指人的情緒、思維及精神狀態與心臟息息相關。在臨床上,中醫認為心慌多與氣血不足(常因脾胃運化不佳所致),虛熱上擾(因長期陰分不足而內生熱邪),從而心神不寧而導致。

3.心痛:心胸部疼痛不適

心痛,是指心胸部出現疼痛不適的表現。在探討心痛之先,需先解釋清楚疼痛的形態及位置,以便作出更準確的理解。

在中醫的理論中,不同形態的疼痛有不同原因,反映了疾病狀態(證型)。一般常見的疼痛類型包括刺痛、重痛、脹痛、拉扯痛、熱痛、冷痛等。

i.刺痛多與瘀血停滯(外傷) 相關
ii.重痛多與痰濕內停(生成的痰濕多於排走濕氣)相關
iii.脹痛多與氣滯(受情緒、外傷、受壓) 相關
iv.拉扯痛多與受寒或運動拉傷相關
v.熱痛多與熱邪及炎症相關
vi.冷痛多與寒邪及陽虛(精神不足、怕冷、貪食生冷)相關

平日身體虛弱的人士受著各種可以影響氣血運行流暢的因素,便有機會出現胸痹的風險。(資料圖片)

心臟病疼痛:以刺痛及冷痛為主

至於心臟病的病因,由於心胸部的陽氣不足、血脈不暢,所以主要出現的疼痛形態多以刺痛及冷痛為主。再者,大部分人的心臟是位於胸部並偏向左側,少數人是居中或偏向右側,所以極大多數心臟病患者的心痛是以左胸疼痛為主。

另一方面,因為中醫認為疼痛不外乎「不通則痛」或者「不榮則痛」,即是相關部位有着邪氣停滯,不能正常運作,或者沒有受到足夠的氣血濡養,從而出現疼痛。

4.胸悶:有堵塞感

胸悶是指心胸部滿悶不舒,患者自覺有難以言喻的堵塞感。中醫認為胸悶多與上焦與中焦的氣行不暢相關,上焦位於橫膈膜以上,包括心和肺,中焦則處於橫膈膜以下、臍以上,包括脾和胃。當中常見原因包括病理產物的形成,如痰濕血瘀,或情緒問題令「條氣唔順」。

在臨床上,胸悶常與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病證混淆,因病位相近,患者難以描述,從而使斷證不準確等。以上所提及的消化問題與中醫的痞證(脾胃功能失調致胃脘滿悶不舒)更為相似,日後有機會可再作詳述。

5.手麻:手指或上肢無感

手麻是指患者自覺手指或上肢出現麻木不仁(即麻痹或沒有感覺)的表現。不少人出現手麻時,便會立即聯想起與心腦血管相關的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等。中醫認為手麻與上肢的血行不暢相關,可以因為血瘀、感受寒邪、筋骨勞損等情況而出現。所以除了以上的心腦血管疾病外,神經根型頸椎病、腕管綜合症等亦可出現手麻。

從以上的證狀分析而言,心臟病的證候(身體臨床表現)可以由多種原因所導致,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可出現不同臨床表現。所以,當出現某一表現時,不應立即妄下判斷,過度猜想是否患上心臟病,而去服用不同的護心藥物。正確做法應向專業的醫護人員作適當的檢查及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間,影響生命健康。

註冊中醫師李顯揚(撰稿人授權提供)

相關文章:【心臟病】流感肺炎加重心臟負擔  急性心臟衰竭有猝死風險

【心臟病】流感肺炎加重心臟負擔  急性心臟衰竭有猝死風險(01製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