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炎|長戴耳機易致發炎流膿6症狀 清潔耳朵4誤區禁用棉花棒?

撰文:林嘉珮
出版:更新:

常常戴耳機聽歌的人要留意!日本有健康網站報道指,每天連續戴一小時耳機的人較易患上外耳道炎。外耳道炎是什麼?耳朵出現什麼症狀須注意?要避免患上耳道炎,平日該如何護理和清潔耳道?

戴耳機聽歌、傾電話是不少人的習慣,但原來長期戴耳機對耳朵會造成不良影響!日本耳鼻喉科學會醫學博士大河原醫生在日本健康網站專欄「さわい健康推進課」中,為大家拆解耳道炎和耳機的關連和注意事項。

來源:さわい健康推進課「イヤホンの長時間使用に注意!身近な耳の病気「外耳炎(外耳道炎)」とは」

外耳炎症狀

文章中解釋,如果每天戴耳機一小時,患上外耳道炎的機率會大大增加。若你經常「機不離耳」,有輕微耳鳴、耳道又出現痛癢感等症狀就要小心了。

▼外耳炎症狀(點擊下圖看清!👇👇👇)

+4

耳機竟成外耳炎成因?

日本耳鼻喉科學會醫學博士大河原醫生在專欄指出,常佩戴耳機亦成為了患上外耳炎的成因之一。

1)細菌

常戴耳機會令耳朵成密封狀態,產生濕氣並讓溫度提高,形成了能讓細菌大量繁殖的環境。除了耳朵本身就有的細菌外,若平時將耳機放在手袋、桌上或是公眾場所裡,都會沾附上外來的外菌。

2)耳機款式

很多「耳機迷」為追求高音質、高降噪功能,都會購買入耳式耳機,甚至會訂購完全貼合耳道的耳機。報道指出,耳道皮膚非常敏感,若耳機太緊或戴上時過分用力,會刺激耳道,造成刮傷和細菌感染。

如果在使用耳機時或使用耳機後感到耳癢或疼痛,則表明耳機不適合你的耳朵。醫生建議更改為較小的尺寸,同時在挑選耳機時,應選擇不易黏在耳朵上或使用較軟的物料,進入耳朵部分必須有保護軟墊。

3)習慣

很多人用耳機聆聽音樂時,都會傾向調高音量或連續播放數小時。長時間連續使用耳機亦會損害鼓膜,醫生建議如果必須長時間使用,最好使用揚聲器或頭戴式耳機。很多人不自知把音樂聲愈調愈大,音量過大不僅會令外耳受損,而且還會造成內耳受損,聽力逐漸惡化。

▼佩戴耳機5大要點(點擊下圖看清!👇👇👇)

+1

1)避免佩戴入耳式耳機

入耳式耳機的聽筒位置突出,佩戴時易弄傷耳道之餘亦易堆積細菌,長時間佩戴亦易造成發炎。同時,醫生認為材質過硬(例如金屬製)的耳機在佩戴時易刮傷耳朵。而且其重量亦會對耳朵造成負擔。

2)購買符合耳道大小的耳機

醫生指出,若耳機的聽筒部分太大,戴上和脫下的過程容易黏住耳道而受傷。耳道長期密不透風亦容易造成細菌積聚。

3)佩戴耳機時避免過分用力

很多人在佩戴耳機時,喜歡把聽筒盡量塞進耳道,此舉亦易造成感染。

4)經常清潔耳機

耳機是貼身物品,同時亦是細菌堆積地。耳垢和塵埃易依附在耳機的聽筒位置,若不定期進行清理,經常佩戴只會令細菌愈堆愈多。醫生建議,每三天就要清潔消毒一次耳機和聽筒軟墊的部分。

5)避免連續使用一小時

長期佩戴耳機會造成耳膜受損,影響聽力。密封式環境亦會令耳道濕度提高,令細菌增加,提高耳道感染風險。

正確清潔耳朵4大誤區

圖片來源自istock

日本耳鼻喉科學會醫學博士大河原醫生指出,很多人每天洗澡後都喜歡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其實那是錯誤的做法。以下就來拆解用棉花棒清潔耳朵的誤區:

1)棉花棒對耳道安全嗎?

很多人認為棉花棒都是柔軟的棉花包裹而成,不會弄傷耳道。實際上,現時市面上販售的棉花棒尖端部分都比耳道闊,並不適合用以清潔耳朵。雖然棉花是柔軟材質,但多層包裹的棉花棒非常堅硬,若清潔得太深甚至會捅傷耳膜。醫生強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只會令耳垢愈推愈入,反而更易感染細菌。

2)耳朵進水更易發炎?

洗澡後耳道的皮膚濕潤、耳朵柔軟。 如果在其中放棉籤,只會將耳垢進一步推入後部。而且用棉花棒擦拭潮濕的皮膚也會損皮膚,有機會感染細菌並引起發炎。

很多人誤以為耳朵進水而不加清理容易患上中耳炎,但醫生解釋,中耳炎是由細菌從鼻、咽喉和耳膜內部穿過咽鼓管引起的,是一種感染內耳並引起炎症的疾病,而殘留在耳道中的水分不是主因,隨著時間的流逝,皮膚水分自然會蒸發。

3)耳垢不用刻意清潔?

耳垢會隨着人體新陳代謝和下顎活動而自然排走,不用刻意清潔。同時,耳垢有潤滑和防止異物入侵耳道的作用,平日耳朵會分泌足夠的油脂,黏住入侵耳朵的小蟲或塵埃。醫生強調,當耳垢不能自行排走而造成聽力模糊,才需要找專業醫生清理,但不建議使用棉花棒,可使用抗菌的竹耳挖進行清理,大概一個月一次就可以。

4)用水把耳垢「沖走」可行嗎?

耳垢遇水只會膨脹,因此在游泳後或洗澡後,若感到聽力模糊,那麼可能是耳道內的耳垢脹大。這種情況只需等耳朵自行風乾便可,切勿用水沖走耳垢。水壓過大有可能損害耳膜,亦易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