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長新冠日|原來新冠都有後遺症?醫生解構高危族群、預防對策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完結至今已兩年,社會運作逐漸恢復。然而,在這看似回歸正常的背後,仍有不少人默默承受著後遺症的困擾 —— 新冠康復後仍然持續咳嗽,疲倦,頭痛…甚至腦霧?可能你已經患上「長新冠」!

究竟什麼是「長新冠」?它的症狀有哪些?哪些人更容易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預防和應對?本文有幸請到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盧浩然醫生,為我們深入剖析「長新冠」的症狀、高危族群以及預防方法,幫助大家更好地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什麼是「長新冠」?

「只要曾患新冠肺炎 , 就有機會出現長新冠!」盧醫生指出,「長新冠」(又稱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症狀持續超過一到數月的情況。而這些症狀可能影響多個身體系統,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長期困擾。

「長新冠」的常見症狀

「長新冠」的症狀多樣化,且因人而異,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 呼吸系統

持續咳嗽、呼吸急促、胸悶或胸痛。

• 神經系統

腦霧(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頭痛、頭暈。

• 心血管系統

心悸、胸痛、運動後疲勞加劇。

• 全身性症狀

持續性疲勞、肌肉或關節疼痛。

• 心理症狀

焦慮、抑鬱、失眠。

• 其他症狀

嗅覺或味覺異常。

什麼人比較容易患上「長新冠」?

盧醫生指,根據目前統計,每10個成年患者中,大約只有1到2個會出現「長新冠」。而幼童確診「長新冠」的機率低於成年人,尤其是那些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幼童,其患「長新冠」的比例會更低。因此,「長新冠」並不是一定會發生的情況。

然而,這不應成為忽視防範「長新冠」的理由,他強調,即使是只有很輕微病徵、甚或無症狀感染者,只要曾感染新冠病毒,就有可能患上「長新冠」。其中,部份群體的患病風險會更高,其中就包括:

1. 嚴重感染者

感染期間症狀嚴重者(如曾因此需要住院),出現「長新冠」的風險顯著增加。

2. 長期病患或器官疾病患者

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或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感染後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更高。

3. 女性

據統計,女性出現「長新冠」的比率較男性高1.5至2倍。

4. 中高齡人士

年齡較大的患者,尤其是中高齡群體,出現「長新冠」的比例較高。

盧醫生指出,幼童確診「長新冠」的比率雖然較低,但常見「隱形症狀」如體力減弱、失眠和精神焦慮,這些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能力,且常被誤解為「偷懶」或「青春期叛逆」。因此,家長應留意子女康復後的表現,觀察他們的體力、情緒和學習是否有明顯變化,並加強與子女的溝通,以避免忽視他們的困難。如果發現持續性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或睡眠障礙,應儘快就醫,以評估是否與「長新冠」有關。

如何預防「長新冠」? 接種疫苗最有效!

不少市民都對「長新冠」有錯誤認知,以為無法預防、會否患症完全視乎運氣,但盧醫生表示,「『長新冠』是絕對可以預防的!」關鍵在於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並在感染後妥善處理病情。具體可以參考下例方法預防「長新冠」:

1. 接種疫苗

盧醫生表示,患上「長新冠」的先決條件是感染新冠病毒,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的可能性。接種疫苗和定期補打加強針,除了能提升對新變異株的抵抗力外,亦能大大減小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機會。

2. 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若要搭乘交通工具或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另外,亦應保持室內通風,減少密閉空間聚集時間。

3. 積極接受治療

若不慎感染新冠病毒,則應盡早求醫並使用特效藥控制病情,這同樣能減少出現「長新冠」的機會。

盧醫生強調,即便確診「長新冠」也不必過度恐慌,常見症狀如疲倦、肌肉痠痛等,透過物理治療搭配藥物就能有效緩解;而情緒上的症狀,例如抑鬱或創傷後遺症等,則可依靠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康復的關鍵在於「積極求醫,耐心配合療程」。

「與其事後治療,不如從源頭預防。」盧醫生最後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年長者和慢性病患者更應按時接種。他呼籲市民:「與其擔心後遺症,不如及早接種疫苗,這才是對抗『長新冠』最根本的辦法。」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盧浩然醫生

*以上内容由莫德納香港 (Moderna Hong Kong) 贊助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