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撼矽谷「騰籠換鳥」再現?分析:關鍵在全球南方國家佈局

總部位於浙江杭州的人工智能(AI)平台深度求索(DeepSeek)崛起席捲全球,凸顯中國高科技政策正取得成效,但台灣學者分析,以DeepSeek為起點的中國AI應用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鞏固在一帶一路合作國家與全球南方國家的市場。
DeepSeek在農曆年前發表AI模型DeepSeek-R1,其製造成本相對低,性能也逼近主流AI巨頭,震撼矽谷科技業,也引發西方媒體反思「中國製造2025」等高科技政策正取得成效。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月8日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 『鍍金的鳥籠』是如何打造的?⸺中國科技發展型體制的崛起與矛盾」座談,邀請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政治大學社會學系主任鄭力軒,解讀中國大陸如何以1980年代的「鳥籠經濟」政策為雛形,發展高科技政策。
中共元老陳雲在1980年代提出「鳥籠經濟」概念,旨在推動經濟改革的同時維持國家的經濟控制。而到了2008年左右,為了實施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中國開始推動「騰籠換鳥」,將低階製造業遷走騰出土地,提供給高科技產業建廠。
吳介民研究中國大陸產業發展與台商群體達20餘年,1990年代便赴陸進行田野調查。針對中國大陸的高科技產業佈局歷程,他說,當前中國的科技巨擘、平台經濟就是當年「騰籠換鳥」後的新鳥,但中國大陸產業政策的根本還是「籠子」,也就是官方的規範。
他說,近20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演變,這個籠子慢慢放大,直到出現破洞,鳥要飛出去了,政府就開始收緊。 「如果你(企業)飛出去,威脅到政府的經濟主權、政治安全、國家安全、網絡數據主權,他(政府)就會出重手」。
吳介民指出,這解釋了大陸自2020年底開始整肅平台經濟的主因。特別是2018年,特朗普政府開始掀起貿易戰後,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巨頭還爭相赴美上市,「中國政府當然非常擔心他的數據主權、財務主權,會因而被美國掌握」。
至於面對特朗普2.0,中國嘗試在AI取得進展,是否意味著可能掀起新一波「騰籠換鳥」,吳介民在回答《聯合早報》提問時分析,中美在AI領域的競爭還在發展中,很難說具體會如何發展,但可以確定的是,特朗普確實會加速北京的緊迫感。
在中美兩極化的科技戰背景下,他認為,以DeepSeek為起點的中國AI應用發展,到底有沒有出路,關鍵在這套模式能不能鞏固在拉丁美洲、東南亞、非洲、中東跟南歐等一帶一路合作國家、全球南方國家的市場 ,「如果可以,那麼相信就能取得一定發展性;如果不行的話,那前途就不是那麼樂觀」。
另一方面,長年研究日本產業與社會發展的台灣社會學者鄭力軒則提到,儘管在政治經濟體制、地緣政治格局以及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狀態存在根本差異,但在產業政策相關進程上,頗有「昨日日本、今日中國」之勢,不僅希望在經濟上提高附加價值,更希望改善產業權力結構中受制於人的位置。
鄭力軒認為,中國大陸正面臨日本在1990年代遭遇的過剩產能、動員型金融體制重組、封閉自主技術規格的挑戰等問題,如何以更強大的國家力量以及更龐大的市場規模應對,是重大挑戰。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