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假研討?真選舉? 蔡英文難變新把戲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三十年前的6月4日,台灣報紙以「殘暴、憤怒」斗大的標題,痛批大陸政府的鎮壓。不少台灣人自發舉辦紀念活動,時任台灣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的馬英九及諸多國民黨與民進黨人士均到場支持。剎那間,自詡「自由中國」的台灣朝野,對大陸政府更加恐懼、敵對與不屑。如今,物換星移,六四事件在台灣被官方冷待多年後,在當下兩岸關係緊張時,台灣政府卻大動作邀請八九民運人士,並由總統蔡英文親自接見、暢談「自由民主」,此舉反而讓人強烈質疑其真實意圖,是想藉此在兩岸關係上大做文章。

三十年前,北京發生「六四事件」時,台灣所出版的報紙。(截取網絡)

5月18日上午,八九民運參與者與研究者齊聚台北,再次準備「重新還原當年現場、討論未來中國情勢」。至於「為何要辦在台灣?」華人民主書院校長陶君行說,「如果辦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與會者都來不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後,黃河也會跑西邊」,凡事都在變化,然而這段時間,不變的卻是這群「自由派」知識份子以及「打如意算盤」的台灣,還有「消極迴避」的中共。

+5

年復一年 老調重彈

攤開這次由「華人民主書院」、「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在台主辦「研討會」的議題,可分別看見「六四屠殺真相」、「八九民運中的朝野博弈」、「六四事件的國際影響」、「八九民運的精神遺產」、「六四後中國民運發展與展望」、「海外民運與中國民主發展」,以及「香港面對的政治挑戰與中國民主發展」等議題,大張旗鼓的說是要「廓清事實,了解六四真相」,具體來說,應該只有「偏見」。

細細觀察,該場研討會基本議題都聚焦在「暴力鎮壓」發生以後的事情,關於六四事件是如何發生、學生們主張何種訴求,及其運動過程等等,卻似有隱蔽。

如果再進一步翻閱這群八九民運參與者、自由派知識份子此前舉辦的紀念研討會均可發現,類似主題是不斷的被重複提起倡議,儼然讓六四事件紀念「研討會」變成定期的「檢討宣傳大會」,而不具有學術探討的意義。

由華人民主書院主辦的「六四三十周年紀念研討會」首度在台灣舉辦。(許陳品攝)

也就是說,事件已經過去三十年,這些人還在堅守對六四的「自由主義」認識,每年到了這時候就要把它「請」出來檢討一番,作為討伐中共失德及推銷自身政治價值觀的工具。

這樣的作法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就好像台灣每到選舉時節,民進黨就拋出「中國打壓」論調,催谷支持率一般。

蔡英文在台灣總統府接見「六四民運人士」。(台灣總統府提供)

簡化「六四」 曲解「民主」

在華人民主書院舉辦的研討會後不久,5月23日,蔡英文在台灣總統府親自接見因八九民運流亡的王丹、王軍濤等人。在現場,蔡英文開頭直指無關六四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跟着選擇性回憶六四事件、暢談自由民主,好似要喚起台灣社會對於「中國打壓」的同仇敵愾,增添她競選2020總統的底氣。

確實,回憶八九民運、談論自由民主,對台灣而言,都是有條件做的事情,也不是壞事,但抽離了歷史的脈絡,對話的窗口只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自由民主」反倒像是抗衡的工具。那麼對於兩岸關係,乃至於台灣社會如何認識六四事件的史實就不見得是好事。

從蔡英文當日對六四事件的詮釋就看得相當明顯,完全忽略了兩岸對事件本身的不同認知,也忽略了當時參與運動的學生理解「民主」的時空背景,卻簡單地用台灣自身的制度與實踐過程套弄「八九六四」。

蔡英文回憶,三十年前她剛念完書,是位年輕教授,當時台灣社會與中國出現訴求「民主化」的聲浪,民進黨也大致是在那個時間點出現。這三十年的發展確實讓兩岸發生很大的差異,台灣民主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很多人犧牲了自由,很多人犧牲了職業生涯,甚至很多人入獄,歷史走到今天,台灣的民主發展對華人社會來說,確實讓人期待。

也就是說,蔡英文將六四事件與台灣的民主化的起始點相提並論,目的在於將國家暴力本質特殊化,強化「現在台灣」的文明與「現在中國」的暴力印象,召喚台灣社會普遍對於大陸官方的恐懼與敵意;另一方面則是以此證明台灣在民主化與轉型正義這一條路上,相對於大陸的「先進性」。

蔡英文接見華人民主書院訪賓時表示,身為台灣總統不接受「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台灣總統府提供)

問題在於,三十年前的大陸與台灣環境、時空背景具有相當程度差異,兩地的政治訴求更是完全不同,片面解讀歷史,又以個人、政黨利益為出發,無助於兩岸關係解凍與對話。

退一步來說,蔡英文如此自豪「台灣民主精神」以及「民進黨在過程的角色」,為何又在前台灣行政院院長賴清德確定角逐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時,三番兩次的動用「英系」人馬修改黨內初選遊戲規則?難怪賴清德日前憤憤不平地發表聲明稱,「被修改的不是『辦法』而是『民主』,被傷害的不是『初選』,而是『民進黨』」,這不是自摑巴掌、因地而異?

巨型充氣「坦克人」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示,多名八九民運參與者日前前往參觀。

「消費」六四

再更全面地看,蔡英文整場談話內容所訴諸的無非是「民主台灣」與「專制中國」的強烈對比印象,無限放大台灣社會對六四事件以來,中共政權對內的封鎖與鎮壓,企圖強加台灣社會對於「中國打壓」的既定意象。

同時,蔡英文的說法,也始終未脫離那套根深柢固的「遠中國、近美國」意識形態,將自身塑造為「自由台灣」與「亞洲民主燈塔」的領導形象。

說到底,這一切說明了冷戰思維仍為蔡英文及其「八九民運參與者、自由派知識份子」雙方提供了對待六四的基本框架,迴避當時大陸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矛盾,從而將六四賦予符號式的任務,服務於個人、政黨利益的零和戰爭。就此意義來說,蔡英文不斷提醒台灣社會「勿忘六四」,其實不斷的把台灣從兩岸關係之中「分離化」。

二二八事件的慘況,被外國記者 John W. Powell紀錄下來。(截取網絡)

談起六四,不少台灣人會與二二八事件作為比較對象。

過去戒嚴時期,台灣政治長期視二二八為禁忌,刻意壓抑歷史記憶與開放討論,導致解嚴之後政黨或政治人物隨意操弄歷史的模糊空間、分化台灣,促成現今這般政治亂象。

同樣地,看待六四事件,應該撥開被政治覆蓋的迷霧,用更為健康與正常的心態面向過去,否則,只會將六四事件的話語詮釋讓渡給予分離主義者或是迫不及待分裂中國的西方世界,讓這道結疤傷口,每一年都得被重新撕裂,流出的鮮血卻成了這些人的政治肥料。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主因國民黨政府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月28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台灣民眾大規模反抗國民黨政府。事件造成的民眾傷亡人數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台灣歷史事件

上文為刊載於第16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3日)的《假研討?真選舉? 蔡英文難變新把戲》。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