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曾被官媒稱讚愛國的「飯圈女孩」 因何犯了眾怒?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社交平台微博的兩大關鍵詞是,外國人永居條例,以及「肖戰粉絲舉報AO3事件」,這兩者近日都連上了數天熱搜,後者也讓許多七零後、八零後網民大開眼界──太多「老一代」網民在問,到底什麼是AO3?肖戰,這個中國當今一線的流量明星,又怎會突然「人人喊打」?

更有意思的是,日前內地官媒「環球網」在微博上發了這樣一段話:「老了,沒看懂什麼戰,晚安」。這段話使許多網民大罵:「作為新聞媒體,怎可連網上熱點事件都一無所知」、「看不懂,查資料,這些不是媒體的基本作業嗎」等等。網民是否反應過度見仁見智,但由此可見這件事情路人們「入迷吃瓜」的程度。

肖戰與王一博通過《陳情令》爆紅。(微博@陳情令官微)

先簡單普及一下背景,一位寫手以內地男明星肖戰為一個小說角色,代入了自己編寫的故事(即「同人文」),這故事一下子也收穫了百萬讀者的觀看,隨即這個作者被肖戰粉絲舉報。事態後來進一步擴大,肖戰粉絲進而舉報了AO3(Archive of Our Own)等同人文小說作品庫,導致數個平台受到影響。

雖然在部分人眼中有關耽美(在內地專指男同性戀)的內容「不入流」,這些平台的內容本身也受到中國政府的限制。但在外界看來,肖戰這位一線明星,正是演了「耽美作品」才一炮而紅的,在肖戰之前的一些流量明星,也許多是演了耽美後躍升一線。耽美作品改編的劇本在中國現在人人搶,誰演誰火,「男明星與男明星綑綁炒CP」在內地娛樂圈更是風行。

正因為廣大年輕群眾非常喜歡這一種耽美改編影視,喜歡好看的男明星「綑綁炒CP」,這一塊市場在內地年輕族群中不可小覷,且內地的耽美作品有不少作者在兩岸三地都非常知名。肖戰粉絲的舉報,就算是「國家授權人民有舉報的權力」,仍然撞到了槍口上。

這些「飯圈女孩」(當然也有一些男孩),一下子觸怒了民眾。

肖戰事業因粉絲的衝動行為受到重創。(微博@肖戰工作室)
+1

曾讓港台傳媒吃驚的「阿中哥哥」

網上的飯圈有許多標籤,幼稚、低齡、盲目崇拜,但正因為飯圈的主要成員還是正在讀書的十幾二十出頭小年輕。這些小年輕,其實不只有「低齡、笨蛋」的刻板印象,他們愛國、富有創造力。

比如,他們將中國擬人化,創造出「阿中哥哥」,連「環球時報」等內地媒體都曾公開引用這樣的說法,「守護阿中」。「保護哥哥」是這些飯圈女孩的口號──可以是在娛樂圈中對自己偶像的保護,更可以上升到愛國。在香港反修例風波期間,就有非常多年齡小的網民自發上外國網站去攻擊「港獨」。

網上流傳的帝吧和飯圈女孩的宣傳圖片。(網上圖片)

飯圈會為自己喜歡的流量明星打榜、穩住流量明星的地位,因為「哥哥只有我們了」──這個精神同步用在愛國上。對於自己的國家,會想要維護住「阿中哥哥」的流量,許多更會翻牆去臉書、twitter等痛批罵中國、「支持港獨」的網民,「我們得保護哥哥」。

在不少成年人看來,這樣的行為雖說是愛國,但口號幼稚,做事幼稚,但別忘記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背景──除非是生在特別苦的環境,否則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見證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過程,更不像七、八零後中國人有過「小時候挺窮」的記憶。

他們許多人雖還在校園,但對國家未來基本期待,由於追星、會運用網絡給明星刷流量打榜,更將這樣的思維「政治化」。他們會舉報自己「哥哥」的對手明星,同時也會舉報「港獨、台獨」,若有影視節目的一些畫面出現了「不政治正確」的,都容易被放上網舉報。

香港傳媒稱其為「飯圈民族主義」,這樣的現象出現亦是時代的必然──他們生在一個認為「中國崛起」自信滿滿的時代;他們知道手上有那些工具可以運用,知道有組織地分工,能熟練從互聯網中搜集資料。他們甚至會「控評(控制評論)」、「反黑」、引導輿論(常見的比如刷許多正面評論,散布關於明星的正面消息)等「中共也會用」的方式。

但是,又恰是這樣的背景,這樣的「飯圈文化」,成為一個雙面刃。

央視等官媒也曾公開引用「阿中哥哥」的說法。(網上圖片)

從「被官媒稱讚」到「觸怒社會」

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爆發後,飯圈在微博上成立了「祖國反黑站」,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也趕上了飯圈這波「保護阿中哥哥」的熱潮,塑造出「愛豆(Idol)叫阿中」的話題吸引年輕人。飯圈女孩的愛國,有陣子刷屏了社交媒體。

但如今,「飯圈女孩」同樣被罵上了熱門話題。追根究底,許多事情有兩面性。當大家認為「舉報台獨、港獨」有理,動輒舉報時,另一種群體就會受到傷害──雖然,「管控的那隻手」並非飯圈女孩,但正好,他們撞到槍口上。

有太多人,對於舉報、對於控評、對於有組織地攻擊別人這樣的行為,感到不爽許久。有太多人認為歪風不可漲,認為輿論場似乎被飯圈綁架了,甚至有許多「老一代」認為「小年輕」已經有些瘋魔了──這造成肖戰事件中,許多「路人」來踩上一腳的原因。

誠然,在這之後肖戰仍會是個大流量明星,飯圈在緊張一陣子後也會逐漸放鬆,回歸日常。而已經看不到的耽美平台也很難再回──畢竟,中國政策擺在那裏。

許多事情本身就有灰色地帶,耽美作品就是如此,它有廣大受眾、甚至被改編成電視劇,但它也依舊「不合規範」,那些作者與寫手在風波過後,也將繼續為讀者、在另一些平台寫下文字。

這次事件的意義在於,當往後舉報風氣又起時,或許不少人會想起這次事件。只能祈願此後飯圈能夠因此稍微温和──小年輕愛國、活用網絡,都不是問題,但黨同伐異,無法容忍中間與中庸,失去包容,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