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中國周邊要打造「穩定島」 才能穩住中美對抗大局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召開首屆「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4月14日至18日出訪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引發各界對中國周邊外交轉向的關注。針對當前中美對抗升溫與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中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接受內媒《觀察者網》專訪指出,中國必須「把周邊打造成穩定島」,以自身確定性對抗外部不確定性,在貿易戰與地緣壓力交織中穩住戰略態勢。

金燦榮在專訪中指出,這次周邊工作會議是在「美國肆意發動關稅戰、導致全球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召開,會議規格高,釋放出中國將提升周邊工作的戰略定位。「從常識出發,周邊關係始終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當大國關係陷入僵局,尤其是中美進入對抗階段,周邊關係的重要性上升得最為明顯。」

他認為,當前全球大變局加速演進,從俄烏戰爭、中東動盪、到中美科技與經貿脫鉤,中國應發揮「定海神針」作用,強化周邊穩定。「雖然中國周邊環境是所有大國中最複雜的,但我們仍可將其建設為穩定的『戰略後院』,成為中國應對外部衝擊的重要支撐。」

對於習近平此次出訪三國,金燦榮指出,越南在政治體制與中國相近,柬埔寨則是傳統友邦,馬來西亞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也是鞏固與東盟合作的關鍵節點。「元首外交對中國外交起到了帶動作用,這正是將周邊戰略落實到位的體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24年11月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訪問的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中國外交部)

談及應對特朗普對華新一輪關稅攻勢,金燦榮直言,這場貿易戰的實質,是美國針對中國的經濟圍堵,即使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妥協,也難以避免被針對。中國只能選擇堅決反擊,守住底線。

金燦榮強調,中國對美出口約佔GDP的4%,若中美貿易完全中斷,需透過三方面因應:擴大內需市場、加快出口市場多元化、以及與美國展開關稅豁免談判。「我們要從中美衝突中逼出改革動力,推動內循環、促進消費升級,把壞事變成好事。」

同時,金燦榮建議,中國應抓住當前美國對多國加徵10%基礎關稅的機會,推動在政治穩定國家發行人民幣債券,藉此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強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聯繫與支付結算系統。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對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其中日本、韓國、台灣、越南和柬埔寨都榜上有名。(X@RapidResponse47)

在區域安全層面,金燦榮突出支持「亞洲價值觀」與「亞洲安全模式」,認為這是外交層面的解決路徑,進一步強調主張和平、合作與協商。金燦榮認為,亞洲國家面對共同挑戰,需要以區域共識為基礎構建安全模式,避免域外勢力干預。

金燦榮直言,中國現階段雖已進入「富起來、強起來」階段,但與美國相比仍有明顯差距,特別在人均GDP、軟實力與全球治理經驗上,呼籲未來應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提高國內消費能力與民生保障,轉型為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體。

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資料圖片)

最後,在周邊外交具體推進上,金燦榮建議聚焦三個方向:一是深化RCEP合作、推動「一帶一路」與次區域平台建設;二是加強科技與人員交流,提升民意基礎;三是在信任基礎上展開軍事合作,但不建立軍事同盟。

針對部分周邊國家在中美貿易對抗中採取中立或搖擺立場,金燦榮指出,中國不應幻想這些國家會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我們要從常識出發,明白大多數國家會選擇自身利益」,因此,中國應加快構建自身經濟、科技與制度優勢,才能吸引更多周邊國家形成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