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不下來」底氣何來?中國外貿首季成績給足了答案
國務院新聞辦4月1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5年第一季中國外貿進出口情況。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回應外部形勢挑戰時明言「天塌不下來」,此番表態隨即引發關注。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一季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0.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4.17萬億元,下降6%。面對全球經濟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升溫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外部壓力,呂大良表示,中國出口確實面臨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但是「天塌不下來」。
《北京青年報》旗下新媒體「政知見」同日發表新聞評論,指出中國外貿穩中有進的底氣,來自多方面的結構性支撐。
評論指出,從經營主體來看,民營企業作為第一大外貿主體,第一季進出口增長5.8%,佔總體比重提升至56.8%。外資企業則為中國對接全球的重要橋樑,實績企業數量達6.7萬家,創下近三年同期新高,總進出口額達2.99萬億元,已連續四季增長。
其次從地區布局看,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山東、福建等七大外貿省市合計進出口達7.78萬億元,佔全國總值的四分之三。中西部地區亦展現承接產業轉移潛力,進出口總額達1.84萬億元,年增8.7%,比全國平均高出7.4個百分點。
再從貿易夥伴來看,中國對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均實現增長。其中對歐盟貿易總額達1.3萬億元,年增1.4%。儘管中美關係受關稅爭端影響,但雙邊貿易一季度仍實現1.11萬億元、年增4%,一如呂大良強調,「這兩個數字就是最好的回答」。
與此同時,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之間的貿易亦創歷史新高,達5.26萬億元,佔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提升至51.1%。其中與東盟貿易額達1.71萬億元,增長7.1%,穩居中國最大貿易夥伴。
在產品結構方面,裝備製造業產品進出口增長7.6%,佔外貿「半壁江山」。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增長10.2%,比重提升至22.8%。新能源產品出口亦表現亮眼,風力發電機組、鋰電池和電動車出口分別增長43.2%、18.8%和8.2%。
針對美方頻繁以各種藉口對中方徵收關稅的做法,呂大良回應指出,這不可避免地對全球貿易產生負面影響,但中國透過市場多元化、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進口等舉措,持續提升供應鏈韌性與競爭力。
文章最後引述官方觀點指出,中國內需市場廣闊,是穩定外貿的重要後盾。當前與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將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