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實現水稻生長周期減半 有望每年收穫6造以上

撰文:李亭
出版:更新:

作為民生之本,糧食生產問題一直受到中國政府重視。據官方最新消息,中國實現水稻生育周期減半重大突破,未來有望實現60天內收穫,每年6造以上「快速育種」。

據官方新華社8月23日消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在植物工廠環境下實現水稻種植60天左右收穫的重大突破,將傳統大田環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長周期縮短一半。

團隊首席科學家、都市所研究員楊其長介紹,該次試驗的水稻是矮稈品種,株型較矮,空間利用率高,適合在植物工廠環境下進行多層立體栽培。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右一)使中國糧食產量實現飛躍性增長,屢破世界紀錄。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中國上下舉國哀悼。(視覺中國)

據了解,這次水稻種植試驗是在有四層栽培架的全人工光植物工廠進行的,採用定製光譜的LED光源為水稻不同生育期提供最佳的光環境,將水稻種植在營養液栽培槽中,根據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精準供給養分。同時,植物工廠內部的環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受到精準調控,為各生育階段提供最佳生長環境。

據報道,在供試的6個矮稈品種中,2個品種表現出較高的產量潛力,定植後45天抽穗,63天收穫。單層栽培架的綜合產量為每平方米0.98公斤,相當於畝產650多公斤。

據了解,一般情況下高產田的水稻畝產在500公斤至600公斤,低產田水稻畝產在300公斤至350公斤。

近年來,內地十分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在官員會議上對糧食安全問題做出強調。中共「十四五」規劃也把「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納入規劃。習近平曾特別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

此前2020年11月,袁隆平帶領團隊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成功突破1,500公斤大關,突破世界紀錄。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去世,中國頂級科學家的隕落在當時引發轟動,官方和民間皆沉痛悼念。

據當時報道,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40年間,袁隆平團隊先後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美國等多國提供技術諮詢,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為解決世界飢餓和貧困問題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