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收視率造假頑疾多年未除 有劇集收入1億多卻用9千萬買收視率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內地收視率造假問題自上世紀90年代起便一直存在,據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近日調查報道,90%以上的電視劇都存在買收視率的情況,其中有劇集一共賣了1億多元(人民幣.下同),卻花了9000萬元買收視率。報道指,解決這類亂象的關鍵在於將數據資產國有化,將互聯網數據權利收到官方手中。同時,政府部門應當引導社會改變「唯收視率」的評價方式。

報道指,在內地影視行業,收視率造假似乎是一個秘而不宣的「潛規則」,導演郭靖宇曾於2018年9月在微博稱其執導的影視劇《娘道》因不願意花錢買收視率而被電視台長期擱置,費用高達7200萬元,隨即令收視率的公信力備受質疑。

金盾影視中心主任、《人民的名義》總監製和總發行人李學政接受採訪時表示,從20世紀90年代起,收視率造假問題就一直存在,後來在資本的作用下愈發隱蔽和複雜多樣。2017年,《人民的名義》開播前,他和團隊成員也曾糾結是否要買收視率,惟最終放棄,將3000萬元用於宣傳推廣。他又透露,其參與投資的一部電視劇今年4月在衛視播出,該劇一共賣了1個多億,卻花了9000萬元買收視率,「掙的錢全部花在這上面了」。

《人民的名義》收視率表現強勢,是李學政對收視率造假的一次宣戰。(劇照)

報道指,目前常見的造假方式仍然有兩種,分別是污染樣本戶及篡改數據。李學政舉例指,某收視調研機構在各省擁有數萬個樣本戶,每個地區分配的樣本戶數量僅數百個,他們通過給這些樣本戶家庭的電視機上加裝類似機頂盒的收視測量儀,回收數據後進行統計分析。由於樣本戶數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為造假提供「便利」,例如北京有500個收視樣本戶,某電視劇希望提升在當地的收視排名,只要找出其中10個樣本戶作操控,收視率就能提高至少0.5%。

李續指,具體而言,造假人員通過收視調研機構公佈的數據分析出樣本戶比較集中的區域,並重點宣傳,通過購買社區媒體,如信箱、電梯、廣告位等方式影響居民,以提高收視率。有造假人員在獲得樣本戶信息後還會登門拜訪遊說,甚至直接給錢或送大米、花生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劇整個成本的20%左右到了樣本戶家」。

至於篡改數據則是一種更高級的方式,據編劇郭明(化名)透露,有造假公司會斥巨資通過黑客等手段干擾從樣本戶家裡上傳到服務器上的數據,「偷」走收視率,例如某樣本戶收看的電視台是A衛視,但從其測量儀輸出的數據卻變成了B衛視。他指,這種方式收費會更貴,若電視劇收視排名想進前3,每集價格就可能高達50萬元。

為整治問題,2019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上線,翌年4月,該局發布《廣播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規定》,強調廣播電視主管部門應當依託大數據統計信息系統,統籌收視收聽率(點擊率)統計工作,對數據的採集、發布進行監督。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干擾、破壞廣播電視主管部門依法開展的收視收聽率(點擊率)統計工作,不得製造虛假的收視收聽率(點擊率)。

報道引述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編劇汪海林指出,解決相關亂象的關鍵,在於須將數據資產國有化;北京律師李亨則呼籲,政府部門應當引導社會改變「唯收視率」的評價方式,「至今一些地方政府機構對於『優秀作品』的徵召、評獎,收視率仍然近乎是各種評價因素中唯一可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