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70周年 習近平:提高國際傳播力、展現可信可愛中國形象

撰文:梁子傑
出版:更新:

9月23日,在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中新社發賀信指出,70年來,中新社堅持愛國主義的報道方針,堅持為僑服務,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發揮了積極作用。

習近平希望:「中新社以建社70周年為新的起點,創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加快融合發展,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積極聯繫海外華文媒體,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3日上午,慶祝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尤權出席大會並講話。他說,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愛國主義的報道方針,突出中新特色,面向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不斷壯大海外知華友華「朋友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和力量。

23日上午,慶祝中國新聞社建社70週年大會在京舉行,會上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統戰部部長尤權出席大會並講話。(中國西藏網)

同日下午,中新社召開社委會擴大會議,中新社政文部副主任郭金超表示,要不斷增強履職盡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習近平總書記活動報道和黨的創新理論宣傳作為重中之重,緊扣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大議題,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用心用力用情推出更多展現新時代風貌、彰顯中國氣質的新聞作品,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際傳播。

中新社總編室主任張紅提到,特別是在黨的二十大報道中,我們將堅持「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幫助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

中新社七十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是中國以對外報導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通訊社,是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灣居民和與中國有關係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通訊社。

中新社由中國新聞界和僑界知名人士發起,於1952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目前,該社有52個境內外分社,建立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系統,形成了覆蓋海外大多數華文媒介的用戶網絡。

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廖承志,長期負責港澳工作,父親是國民黨元勳,其子是前港澳辦主任廖暉。廖承志在文革期間被批鬥,受周恩來保護。圖為廖承志1946年與周恩來妻子鄧穎超合照。(視覺中國)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創辦人和領導者。著名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擔任第一任社長。中新社的前身是由范長江、胡愈之等1938年在長沙開始發稿、於桂林正式成立的國際新聞社。

廖承志最初提出設立中國新聞社的動議,並負責中國新聞社的具體籌備工作。作為革命家的廖承志是黨內優秀的宣傳家,有豐富的新聞工作實踐經驗,是延安時期新華社創始人之一,十分熟悉通訊社的組織架構和運作。

廖承志入神地觀賞母親何香凝揮毫作畫。(中國人大)

中國新聞社成立不久,相繼調來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新聞工作者;調來一批海外華僑報人,有的做過海外華文報刊的主筆、總主筆,有的做過海外華文報刊的社論撰稿人。一家傳媒機構調集如此眾多的海外華僑報人,這在中國傳媒發展史上是相當獨特的歷史現象。

「中新風格」被歸納為「官話民說、中話西說、長話短說、空話不說」。在中新社的採編手冊上,「中新體」寫作風格被概括為五個字:實、寬、短、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