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體育館坍塌致3死 專家分析或與暴雪有關,預警巡查不到位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今年7月底,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有中學體育館坍塌,造成11人死亡。未料在百餘天後,11月6日,黑龍江佳木斯市樺南縣再發生同類事故,造成3人死亡。
根據氣象監測,事發當日樺南縣24小時降雪量達到44毫米,打破11月降雪量紀錄。縣委宣傳部有工作人員稱,體育館屋頂坍塌與降雪有關。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吳吉明分析,佳木斯市體育館坍塌事故很可能與暴雪有關,這次東北暴雪夾雜積冰,一些建築因積冰不均勻,個別點的受力會更大。同時,預警巡查不到位也可能與此次事故的發生有關。

此前報道,出事體育館分為東西兩側,發生坍塌的區域在體育館西側,坍塌部分內僅有一層,上方無隔層,天花板為斜坡頂造型。

吳吉明介紹,北歐的建築往往都是陡坡坡頂,主要是為了不讓雪積累過多,有機會可以及時自行滑下。現今天氣預報發達,也有明確的預警,一般而言32厘米的積雪,每平方米只有不足30公斤重,即100平方米不足3噸重。但這次東北暴雪夾雜積冰,雪冰相容更實也更重而且還會累加,每平方米重量有40公斤以上,100平方米超過4噸。一些建築因積冰不均勻,個別點的受力更大。

吳吉明認為,下暴雪是有預警、有周期,但顯而易見這些預警並沒有起到作用,而建築物的日常巡查也遠遠不到位,「所以環節但分有一個盡到責任,這樣的事故就不會發生」。

吳吉明建議,未來的應急防災應從「緊急避險」逐步轉向「預先避險」。他指出,齊齊哈爾體育館坍塌事件剛剛不過百天,黑龍江佳木斯又出現體育館坍塌並造成人員傷亡。根據初步信息,本次坍塌事故與區域集中降雪相關,但連續發生的公共建築安全事故也表明「完善城市預先避險機制」的緊迫性。

他提出,未來可進一步完善城市的「避險機制」,制定相關法規,明確災害臨近時對公眾進行預先避險和疏散的權限和程序,明確預先避險過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模糊空間;可以進一步完善緊急通知和應急預案體系,確保在災害來臨時,政府能及時有效地向公眾發布針對性的警報和緊急通知,引導居民進行安全轉移。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吳吉明。(微博@吳吉明)

當然,預先避險機制也包含與社區百姓的日常風險溝通。吳吉明以北京為例,當地有發達的網格化管理,分區域開展社區風險評估,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是可行。

此外,日常巡查也非常重要,可以由安監部門主導,對可能造成人員群死群傷或造成重大不良社會影響的大跨空間、校園、醫療建築等既有空間重點開展安全巡查,避免非預期載荷與結構老化給結構安全帶來的威脅。

吳吉明又建議將相關工作與日常演練納入地方政府日常工作與考核中,確保應急措施的執行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