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反斗城從業界龍頭到破產之路 見證玩具潮流的世代轉變

撰文:歐敬洛
出版:更新:

「又到聖誕,我要去哪買玩具好?」若你是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你的答案幾乎只有一個───玩具反斗城(Toys“R”Us)。
玩具反斗城是玩具零售業的巨人,在70、80年代稱霸美國,可是卻在今天破產結業,最新公布即將關閉全美剩餘的700家分店。她的成功與失敗,值得大家細味。

玩具反斗城什麼玩具也有,但也只因只有玩具,限制了自身的發展。(視覺中國)

玩具反斗城原名「Toys"R"Us」(當中的「R」寫成了「Я」),意思顧名思義「Toys Are Us」(我們就是玩具)。

1945年二戰結束,戰勝的美國人終可慶祝勝利歸鄉。與所有剛踏進和平時代的國家一樣,美國戰後隨即迎來嬰兒潮,美國年輕人口出現大幅增長。小孩子需要甚麼?沒錯,就是玩具。

看準嬰兒潮 建立玩具王國

當年只有25歲的拉薩魯斯(Charles Lazarus)在1948年華盛頓開了一間名叫「Children's Supermart」的百貨店,售賣嬰兒用品、玩具、家具等。隨着嬰兒熱潮爆發,拉薩魯斯發現顧客對玩具需求熱切,因此看準商機,在1957年把店舖改名「Toys"R"Us」,主力售賣玩具。

當年美國人購買玩具的途徑只有兩個,不是前往街角小舖,就是前往百貨商場的玩具部,因此一個專賣玩具的大型商店吸引力非常大。很快玩具反斗城就搶去玩具零售大部分生意,致勝方法是專精,而且是異常的專精。

玩具反斗城聯絡所有玩具製造商,給予他們誘人的每年零售預算,然後說服他們以低價上架,並要求玩具商吸予專營權或優先發售權。同時公司引入完善的倉庫管理制度,活用當年最尖端的電腦科技,為所有分店快速補貨,確保顧客能購買心儀的最新玩具。結果在1980年代,玩具反斗城成為玩具零售界的象徵,獨佔鰲頭。

電子遊戲出現改變市場 專精反成負累

不過好景只持續了10年,1990起玩具從塑膠和毛公仔走進電子時代,各類遊戲機相繼面世,顧客對傳統玩具需求開始減少。而專精的經營策略亦意味一個嚴重弱點:手上可賣的貨品種類有限,減價空間少,玩具營銷下降直接影響公司營收。

結果漸漸地玩具反斗城的位置被另一間極大規模,什麼都精、什麼都賣的沃爾馬(Walmart)超市威脅。據「營銷實戰大師」米爾頓科特勒(Milton Kotler)解釋,沃爾馬的策略是利用其他貨品賺取的利潤,適量地在玩具減價,藉此吸引顧客「轉場」。至1998年,玩家反斗城在玩具零售的地位被沃爾馬追過。

遊戲機的出現改變了玩具市場,後來的電腦及手機遊戲更完全搶去年輕人玩具的地位。(視覺中國)

網購出現 玩具反斗城進入倒數

直到2000年網購興起,亞瑪遜(Amazon)加入戰團,更向玩具反斗城投下沉重一擊。同樣的玩具在其他網購店一樣買到,人們已不再需要前往玩具反斗城購買。加上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先後取代年輕人的玩具地位,大型傳統玩具店的存在價值愈來愈少。

玩具反斗城在經歷開源節流的失敗後,在去年申請破產保護,但最終的轉營失敗亦意味公司已無法承受下去,繼早前宣布關閉英國業務後,美國餘下分店亦即將全線結業,另有指澳洲、法國、西班牙和波蘭等地業務,亦有計劃清盤。玩具反斗城的興衰正好代表着玩具歷史的轉變,她將伴隨上一代的傳統玩具走進歷史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