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或再肆虐全球?抗藥性日增抗生素將失效 阻止爆發得靠「它」

撰文:明日科學
出版:更新:

傷寒(Typhoid fever)在已開發國家中可能很罕見,但這個被認為已存在千年的古代威脅,在我們現代世界仍然是個很大的危險。根據一項新研究,造成傷寒的細菌正演化出廣泛的抗藥性,並且正快速地取代不具抗藥性的品種。

致病菌身分

傷寒是由一種腸道沙門氏菌(學名: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 ,S Typhi)所造成的。目前,抗生素是唯一有效地治療傷寒的方法。但是,在過去的 30 年,病菌對口服抗生素的抗藥性不斷地成長與散佈。

相關文章:猴痘|建議離伴侶1.8米外自慰 美國公布荒唐「性行為指南」捱轟

+17

藉由對 3489 種、在 2014-2019 年間、於尼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與印度感染到的 S Typhi 品種的基因組做定序,研究人員發現了最近,廣泛抗藥(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的 Typhi 在上升中。雖然,科學家們多年來已警告過具抗藥性的傷寒菌,但這項新研究是目前對此細菌最大規模的基因組分析。

XDR Typhi 不僅不受前線抗生素,例如氨苄青黴素(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複方新諾明(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的影響,它們也逐漸對新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例如氟喹諾酮類抗生素(fluoroquinolones)與第三代頭孢菌素(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迅速擴散中

更糟的是,這些品種正以快速的速率在全球擴散中。

雖然大部分XDR Typhi 的案例是來自南亞,但是自從 1990 年來,研究人員已經辨識出將近 200 件散播到國際的案例。

大部分的種類已經散播至東南亞、以及東非與南非,但是傷寒超級細菌在英國、美國、以及加拿大也有被發現。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感染疾病專家傑森・安德魯副教授(Jason Andrews)說:「近年來,高度抗藥的 S Typhi 品種出現與傳播的速率,是令我們擔心的真正原因。這強調了緊急擴展預防措施的必要性,尤其是在風險最高的國家。」

相關文章:抗生素可治流感?流感症狀及常見迷思

+9

愈來愈難對抗

在 2016 年,第一種 XDR 傷寒菌在巴基斯坦被發現。到 2019 年時,它已成為該國的優勢基因型。

歷史上,大部分 XDR 傷寒菌品種都與第三代的抗微生物劑在對抗,像是喹諾酮類抗生素、頭孢菌素與巨環內酯(macrolides)。

但是在 2000 年代初期,獲得對喹諾酮類抗生素抗藥性的突變,佔了所有在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與新加坡案例的 85%。同時,對頭孢菌素的抗藥性也正在接手過去。

今日,只剩下一種口服抗生素,也就是巨環內酯的阿奇黴素(azithromycin)。而這種藥物可能也無法再有效很長的時間了。

這項新研究發現,擁有對阿奇黴素抗藥性的突變種也正在擴散中,「威脅所有用於傷寒治療的口服抗微生物劑的有效性。」雖然這些突變還沒有發生於 XDR S Typhi 身上,但是如果發生了,我們麻煩就大了。若是沒有治療的話,多達 20% 的傷寒案例可能會致命,而今日,每年都有 1100 萬件傷寒案例。

【懶人包】可透過呼吸傳播?天花疫苗能防染疫?一個圖輯看清猴痘是什麼(點擊放大瀏覽)▼▼▼

+20

擴大治療手段

藉由傷寒結合型疫苗(conjugate vaccines),未來或許可以避免傷寒爆發到一定程度,但若是獲取這些疫苗的管道沒有全球普及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可能在不久後,又會有另一個健康危機要處理。

研究作者們寫到:「最近現身的 XDR 與抗阿奇黴素的 S Typhi,讓我們更急需擴展預防措施,包括在傷寒流行國家,使用傷寒結合型疫苗。在目前 S Typhi 分離株的抗微生物劑耐藥性流行率較高的國家,需要採取此類措施,但有鑑於它們向國際傳播的傾向,不應該僅限於那些國家。」

南亞可能是傷寒的主要溫床,佔了所有案例中的 70%。但是,若 COVID-19 有教導我們任何事的話,那就是在現代、全球化的世界中,疾病變種是很容易傳播的。

為了避免這發生,衛生專家爭論說,國家們必須擴張獲得傷寒疫苗的管道,並投入新抗生素的研究。比方說,一項最近在印度的研究就估計,如果都市小孩接種傷寒疫苗,那就可以避免多達 36% 的傷寒病例與死亡。

巴基斯坦目前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提供常規傷寒免疫接種的國家。去年,數百萬名孩童接種了疫苗,而衛生專家爭論說更多國家必須要跟著執行。

抗生素抗藥性是世界上造成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比起 HIV/愛滋或瘧疾奪走的性命都還要更多。在可獲得的情況下,疫苗是我們所擁有的最佳工具之一,來避免未來的災情。我們真的沒有時間來浪費了。

【本文獲「明日科學」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