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調查中國電動汽車「傾銷」?法德分歧 多數歐盟成員國擔憂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駛向全球之際,歐盟成員國之間對是否向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動「貿易戰」產生了分歧。

據美國政客(Politico)新聞網歐洲版9月11日報道,法國正在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施壓,要求其在當地時間13日發表的年度「盟情咨文」中宣布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傾銷調查。

但這一提議遭到了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國德國以及歐盟行業官員的反對,歐盟多數成員國也表現出擔憂,他們質疑此舉會作繭自縛,傷及歐洲汽車產業,並害怕招致中國的對等反擊。

長期主張加強歐洲貿易防禦措施、實施強有力產業政策的法國,近來盯上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的增長態勢。

李強9月9日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新華社)

文章披露,幾個月來,法國政府及其在汽車行業和歐盟委員會的代理人一直在敦促馮德萊恩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展開反傾銷調查,理由是中國汽車以所謂「不公平的低價」在歐洲銷售。如果開啟調查,可能為歐洲對中國汽車徵收額外的稅鋪平道路。

法國方面聲稱,馮德萊恩13日如果能在盟情咨文中提一嘴反傾銷調查,可能會為推動這一進程帶來新的動力。

與此同時,法國在歐盟的代表也在努力遊說。上週,歐盟內部市場專員、法國人布雷頓(Thierry Breton)在一次講話中特別提到了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增長。他警告稱,電動汽車或太陽能電池板淨進口的趨勢愈發明顯,這使得歐洲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轉向對工業和技術的依賴。

然而,在布魯塞爾和柏林,人們對法國的要求感到不滿,政界人士、政府工作人員和行業官員都擔心中國的反擊。

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國,德國反對任何懲罰性舉措,其主要汽車品牌嚴重依賴中國市場,任何貿易戰都會帶來巨大損失。

三位歐盟貿易外交官員表示,他們非常懷疑反傾銷調查成功實施的可能性,其中一人直言,「這根本不可能成功」。

北約峰會:法國總統馬克龍2023年7月11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出席峰會(Reuters)

「法國無事生非,」一位汽車行業官員表示,「這只是一種姿態,因為沒人原意和中國打一場針鋒相對的貿易戰,這將導致大眾汽車破產。」

此外,在本月慕尼黑車展期間,汽車企業高層和政界人士明確表示,任何關稅升級都將適得其反。美國和歐洲的汽車製造商都有大型工廠設在中國,從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品牌。

諮詢公司標普全球移動聯合董事、歐洲汽車銷售市場分析師馬丁·貝內克稱:「由於德國和中國互相依賴,我們不會看到嚴重壁壘,因為雙方都有投資。」

他進一步表示:「法國在中國市場不那麼活躍,所以他們不會有這麼大的問題,但對德國汽車製造商來說……他們會盡一切努力去避免(貿易壁壘)。」

文章稱,如果歐盟將反傾銷大棒揮向中國,德國汽車市場比法國更容易受到反擊措施的影響,另一邊,法國汽車製造企業雷諾、總部設在荷蘭的法意美合資企業斯特蘭蒂斯又擔心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出口會削弱它們在歐洲本土市場的份額。

目前,比亞迪、長城、上汽名爵等總部位於中國的品牌正推進在歐洲的發布戰略,由於能夠大規模生產價格更低的電池,這些企業愈來愈有能力在成本上與歐洲主要企業展開競爭,這讓歐洲感到了“威脅”。不過,德國車企高層堅稱他們在高端市場擁有不容置疑的領先地位。

除了德國明確反對,歐盟多數成員國也擔心反傾銷調查會引發與中國的全面貿易衝突。歐盟內部目前試圖在減少對華依賴的同時,繼續與中國方面進行貿易往來。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負責人西格麗德·德弗里斯呼籲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所謂「威脅」採取一種更「平衡的方式」,多關注「強有力的產業戰略」,以支持歐洲汽車製造商。

上述政治經濟原因之外,文章還給反傾銷調查的可行性潑了冷水。

根據法國官員的說法,啟動反傾銷調查仍是巴黎的首選方案,但按照程序來說,歐盟委員會在收到正式申訴後,必須確定這些汽車是否真在歐洲市場實施傾銷,這意味著要證明產品以低於其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到另一國家(地區),這裏的正常價格就是中國汽車的國內銷售價。

一位反傾銷律師表示:「如果你看看價格,就會發現這案子很難成功。」

文章稱,沒有行業和成員國足夠的支持,歐盟不太可能啟動依職權審查,尤其是在此類敏感案件中。

一位歐洲工業官員表示:「儘管有這些傳言,但如果沒有行業的支持,歐盟委員會不太可能啟動依職權審查。」該官員進一步解釋稱:「行業討厭它(調查)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它將在一定程度上瞄準歐洲自己的產品,二是擔心遭到反擊。」

據路透社此前報道,在本月慕尼黑車展上,歐洲汽車製造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實力感到擔憂。歐洲車企高層稱,中國同行在開發價格更低、更便於消費者使用的車型方面居於領先地位,而他們正在努力降低電動汽車生產成本,以在這一方向上追趕並超越中國車企。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