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琅琊榜》等改編劇強勢壓境 編劇親口揭原創劇何去何從

撰文:佘漢姬 胡劍威
出版:更新:

TVB近日播放外購劇《琅琊榜》,此作早於去年國內播放已熱爆一時,更揚威至美國,2014年尾作品未正式開播前,海外版權已極速出售,看來此劇在港也會激起熱潮。劇集的原身為網絡小說,亦即現時大獲中外製作公司喜愛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現有版權物)產物,這類以既有故事改編的劇集威力非常強勁,更幾乎令原創劇本絕迹。
《香港01》專訪了曾在香港工作,現職上海公司的80後內地編劇李俞潔(Mandy),還有電影《桃姐》的本港資深劇作家陳淑賢(Susan),請她們從專業編劇的角度出發,探討國產和港產劇集的現在與未來。

《琅琊榜》受到國內外劇迷追捧,形成一道「漢流」。

李俞潔︰劇本是怎樣煉成的?

在中國,部分影視製作公司的官方網頁或者微博版面,都會出現招募原創劇本的字眼,附設一個投稿用的電郵地址,讓不少行外人以為想要在內地當編劇,能通過電郵投稿的方式成事。Mandy說,這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國內的製作團隊很少會採用完全沒有經驗的『純新人』,想要入行,必須先在其他地區例如香港累積作品,或者是科班出身活用學校的資源系統,增加人脈關係。」她又補充,「大部分的編劇都是由製作方委託寫作項目,而製作方本身就預先設想好故事的概念。現在最常見是先購買好IP,再找編劇重寫」。

編劇的工作並不在提交劇本後便完結。「我們之後也會到片場,必要時修改劇本。現在市場環境健康,演員的權利大,檔期很難拿。為了遷就製作,劇本得讓步。」 Mandy笑言,這種俗稱「飛紙仔」的做法是從香港學來的。

香港與內地創作環境的差異

談及香港的編劇方式,曾在「香港慈文影視」任職的Mandy強調兩地的工作環境非常不同。「不論大陸還是香港,基本都會先開會討論大綱。分別在於,國內開會談得很粗,會議過後得到的是一篇大約1萬字的框架大綱,如何變成30集以上的劇集劇本,得靠每個編劇分工後回家創作,自由度很大。而香港則相反,開會談得很細,編劇只需要把會議說過的東西拿回去修飾就可以,有時候連對白也不用個別多想。」Mandy說由於香港主要電視台只有一個,所以編劇組不用考慮銷售播放權的問題,「寫什麼電視台都會拍。」Mandy認為香港的模式對於新人來說比較省力,是很好的入門,「但時間長了會有弊端,因每一個編劇能發揮的空間不大,創作欲望和熱情都會降低,」慢慢寫不出獨特和有水準的劇本來,變相影響港劇的質素。

Mandy亦提到她畢業時到香港無綫電視(TVB)面試的經歷:「TVB很快就拒絕了我的申請,他們堅持作為創作核心的編劇職位,必須是本土香港人。」除了文化差異的原因,面試官告訴她大陸人的身分亦很敏感。後來她在香港慈文影視找到工作,主要給國內電視劇和網劇撰寫劇本,同事很多是香港人。

跟她提起TVB正在播放《琅琊榜》,Mandy說是意料中事,她也有看。「《琅琊榜》能夠火起來,不是單純因為原著好劇本好,美術、畫面、演員和後期營銷等因素綜合起來,才造就它的成功。這作品在網路上的話題性很足,口碑好。劇集本身高質以外,背後營銷團隊也做了很多工夫。

後《琅琊榜》的中國IP改編之路

內地網劇風行,為影視作品帶來更大的創作空間和商機。Mandy指出網劇容許更寬廣的題材選擇,但還是要留意尺度,若拿捏不準確被強行下架,製作方會蒙受極大損失。電視平台對穿越時空和古裝劇的諸多限制,也令眾多IP改編作品愈來愈傾向網上發布。Mandy同意在不久的將來,網劇將有機會取代傳統電視劇,成為主流,接收更大的觀眾群。中國劇集,將更多元化。

港產劇集該如何自處?

Mandy於2013年在港從事編劇工作時,香港觀眾的確只有TVB一個選項(當時亞視已幾乎沒有自家出品的劇集)。伴隨HKTV在網上播放自家攝製的劇集節目,以及ViuTV啟播,香港劇組開始轉變創作模式,給予編劇較大的自主權,亦嘗試起用IP改編的方程式,增加作品的新鮮感和多樣性。劇集,不再只屬於「師奶」。口碑不俗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就是現行的例子,該劇邀請了小說原作者南方舞廳參與編審,有別於過往香港電視台的做法。這樣的改變會為港劇帶來怎樣的新氣象,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陳淑賢︰改編作並非沒挑戰性

香港資深電視、電影編劇陳淑賢,筆下出品過電視劇《賭場風雲》和電影《桃姐》,入行多年,她目前也有在內地工作。對於IP成勢,她也直認編劇原創空間買少見少,但不論如何,她還是鼓勵新人參與創作,因為好的作品總會有人懂欣賞。

問到IP興起的原因,Susan認為是國內製作公司不敢冒險之故。「國內大公司在找題材時可能已不太信任原創劇本,他們需要一些流行元素,保證可以快速吸納觀眾,那麼如小說、漫畫這類在其他平台已經成名的作品,自然就成為目標,因為有賣點有數據,容易做宣傳,也更方便吸引年輕一代觀眾。」

那麼,在資深劇作家眼中,香港和內地有什麼分別?她就覺得香港現時還不需要走IP之路。「我不能說香港的劇本就是百分百原創,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好多時不是直接複製,但也有參考其他作品,例如我們的《M Club》(女人俱樂部)就是以韓國電影《陽光姐妹淘》作為創作靈感。其實最早期的金庸小說電視劇也屬於IP的類別,小說有既定粉絲群,收視也有一定保證。但香港始終也是得一間電視台做劇集,他們的編劇是受薪式打工,有廠期有時間表要跟,很難去做改編作品,亦沒必要。中國的編劇市場就很不同,所有人某程度上都是自由職業,空間大,競爭亦大得多,人才也多。加上現在的公司都有錢,便直接買IP,好順理成章,使大家都瘋狂搶購有潛力的IP。」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