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神還原九大唐朝文化!豆瓣評分打敗《延禧攻略》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內地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引發了一眾唐粉(編按:意即喜歡唐代文化的人)和建築迷,對唐代長安城市和建築的關注。劇中以唐代為背景,力圖還原唐長安的城市樣貌,美術置景探討城市里坊制的沙盤模型、地圖,營造大唐西市街道的繁榮景象,細緻刻畫唐玄宗的宮殿—大興宮,甚至展現了一個有歷史原型的“高檔”園林住宅……

《長安十二時辰》引發了一眾唐粉和建築迷,對唐代長安城市和建築的關注。(《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而網路上針對這些唐代建築的細節、風格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一條邀請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學者丁垚,從電視劇中描繪的唐長安出發,探討在歷史中,唐長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嘉賓:丁垚 編輯:成卿(一条)

從爆款內地劇《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長安的城市與建築

《長安十二時辰》的開篇用一個長達126秒的長鏡頭,一覽唐長安:鏡頭首先掠過一望無際的長安城,遠處雪山,近處青灰色屋瓦,城市中隱約有幾座比一般房屋高上許多的“望樓”;鏡頭再往屋簷下走,看到掛着燈籠的豔麗樓閣,閣中女子撫琴彈唱;而後鏡頭轉向長安西市繁忙的街道,相較於街道兩側低矮、樸素的商鋪、民居,畫面後出現的二層樓閣式建築 — 昌明坊坊門,紅白相間,雅致華麗。

在歷史中,唐代長安城的設計、規劃和建設,是大大超前於當時中古時期的時代發展。在1000年的跨度裏,是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城。直到21世紀初,現代西安市的主城區面積才超過當年唐長安城。

《長安十二時辰》的開篇用一個長達126秒的長鏡頭一覽唐長安。(《長安十二時辰》片段)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副教授丁垚,是研究中國古建築史的學者,碩士期間開始關注隋唐時期園林的研究。借着《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描繪的唐長安城,一條與丁垚對話,通過史實,去追尋長安這座偉大的城市。關於唐長安的城市規劃和建築,我們總結出九大要點。

古建築史學者:丁垚(一条授權使用)

Q:一条 A:丁垚

一、“天寶三載”的歷史背景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設定發生在“天寶三載”這一年, 第一集劇集裏就用了很精練的一句話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 概括這時候唐長安的氣象。

Q:“天寶三載”在唐代歷史中是個甚麼年份?事實上真如劇中描繪如此輝煌嗎?

A:天寶三載所處的時期是唐文化成熟、成型的時期。

它距離安史之亂的爆發還有十一年,但同時又不是高宗、武則天的那個時代。我們常提“貞觀之治”,那是個政治上的黃金時代;但就文化而言,貞觀時期還處於北朝到隋文化的結束期,新的唐文化沒有完全成型。但是到了天寶時期,至少在長安,唐文化已經是非常的成熟了。

劇中人物嚴太真,原型是楊貴妃(《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劇中人物何執正,原型是賀知章(《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在這一年,楊太真還沒有被冊封為楊貴妃,安祿山已經開始兼任範陽節度使,權重一方。盛唐時期最重要的一批詩人已經湧現,包括李白、杜甫、岑參,高適,還有劉長卿、孟浩然等等, 王維此時剛買下了宋之問的別墅——輞川,而賀知章還未離開長安回鄉。在藝術方面,顏真卿就要拜大書法家張旭為師了,即將迎來他自己書法的成熟期。同時期,吳道子應該就在長安作畫。

這個時期的長安是名副其實的長安,聚集了現在的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批文化精英。長安的影響,隨着詩人的筆和戰士的箭,輻射出去,向東到東北、朝鮮半島,向西到了西域,向南要到越南的南部。李白那句詩說的“長安不見使人愁”,最精闢,意思就是“長安一旦見了,這輩子可能才算不白過”。唐長安是這個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的重心。

長安的人口一般會說有一個泛數,幾十萬到100萬這樣,這個規模在當時是巨大的。唐長安就像一個巨大的磁鐵,調動着整個唐帝國的精英們向上流動,成為每個人的落腳點。

劇中的唐長安沙盤模型(《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二、城市規劃的核心 ——“里坊制”

劇集裏多處出現了俯瞰唐長安城的畫面,在“里坊制”的規劃下,呈現出整齊的格網控制和理性的規劃。

Q:“里坊制”的唐長安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里坊制下面,唐長安城市的佈局是怎樣的?

A:唐代長安城,在今天地面上留下的醒目標記只有大雁塔、小雁塔這麼幾處,但通過大家都聽說過的 “里坊制”這樣一個詞,可以很方便地理解唐長安這個城市到底長甚麼樣。

“裏”和“坊”拆開來看。

“坊”,土字旁加一個方,就是一個小城,規模大概在幾百米見方,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裏” 的意思就是一定規模的在編制下的人口。

“坊”、“裏”在一起看,就是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被人為設定好,安置、居住在一個個小城裏面。超過108個這樣的小城彙集在一起,成了一個超級大的城——長安。

里坊制規劃下的唐長安(一条授權使用)

里坊制本身,是挺北方,或者說挺北朝的一種方式。唐長安不是在唐代新修建的城市,而是繼承了隋代的都城大興城,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

隋建這樣一個城,用的是一種在北朝時已經有的建城方式。北魏孝文帝南遷漢化,營造它的都城洛陽時,建成了一個超級大的里坊制的城市。但後來洛陽作為首都被人為地拆遷,北朝的首都開始了遷移。當隋文帝登基的第二年,他覺得自己已經打下了一個天下,那就要重新做一個都城,於是就在漢長安東南經營了新都大興,把首都搬到了這裏。

到了唐代,古老的名字長安又安到隋的都城身上,從而有了唐長安。這個城市從隋開始用了超過300年。十世紀初,朝廷被迫東遷,長安作為唐帝國首都的歷史就結束了。

宮殿、市場在唐長安的分佈(一条授權使用)

上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已經讓我們對里坊制下的長安瞭解越來越多,包括它一些重要的節點:城牆和城門、幾處宮苑,有名的市場—東市和西市,還有點綴其中的寺廟、道觀。

長安面朝南邊的秦嶺,背靠五陵原,主要的交通方向是東西向。從東湧入的人流來自唐帝國的南邊和東邊,順着隋唐大運河經洛陽進入長安,而從西域乃至更西邊來的客商進入到長安,在西市落腳,因而形成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的景象。唐長安的強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召集來的不僅有商人,還有各種宗教信仰的人士。

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一条授權使用)

像發源於中亞、西亞地區的祆教, 這種宗教從北朝到唐時期一直很發達,在唐長安也有他們自己的寺廟。還有像電視劇中多次提到景寺,就是取材於歷史上近東地區傳來的唐代的基督教,一塊很有名的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就是記錄關於基督教在唐代傳播的情況。

唐長安的每一個坊就像一個小城市一樣,有自己的小城門,就是坊門,坊門連着坊牆。坊門裏邊的街道,有一字型的,也有十字型的,甚至更複雜的路網,這是根據坊的規模和功能來設定。而相應的管理制度也由此產生: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宵禁制度,再比如說坊門啟閉制度(開坊門、關坊門之前要敲鼓),還有嚴禁沿街開門,就是不許直接在坊牆上朝大街開門,除非特批。

坊門關了之後,一旦街道上出現在這個時間不應該出現的人,就會有問題發生,這可能就是長安常常被拿來設定為各種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背景的重要原因。

劇中的東市市門(《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劇中的昌明坊坊門(《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三、每個“社區”的出入關鍵——坊門

劇集中描繪東市、西市、昌平坊這些重要的坊時,都給了坊門大量的特寫,呈現出非常華麗、精美的建築。

Q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坊門的遺存嗎?

A:現在我們看不到唐代坊門的遺存,“坊”這樣的小城隨着里坊制的衰落而瓦解之後,坊門也沒有了。但在同時期的敦煌壁畫裏,我們可以看到與之相像的城門、宮門、院門等等建築形象。而現在能看到最接近的實例,雖然時代晚一些,像北方有些地區普遍存在的明清時期建造的村堡關城的門,比如河北蔚縣就保留很多,這種建造城牆的村落,以及它們的門,可以認為是坊與坊門的孑遺。

莫高窟第431窟北壁 唐代壁畫(一条授權使用)
莫高窟第321窟南壁 唐代壁畫(一条授權使用)

當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建造方式和建造技藝,視覺上看肯定會有些差別。電視劇裏出現了昌平坊的坊門和東、西市的市門。當然東市、西市本身也是一個坊,市門是跟坊門是一類的。坊門就是在坊牆的開口位置,一個出入的孔道,配合宵禁制度,有按時啟閉的功能,封閉性很重要。

坊門和坊牆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唐長安的坊牆大約是二米五的厚度,或者再厚一些。近些年考古發掘出發現了小雁塔所在的安仁坊西北角坊牆的一部分,這個坊牆留下來的厚度有五、六米,應該是因為後世的繼續使用進行了增補。

再對照電視劇畫面裏邊出現的昌明坊坊門旁的坊牆,看上去大約是一米以內這樣的厚度,高度也低矮了一些,更像一個普通的院牆。這對於宵禁制度下要封閉一個小城,略顯單薄。

“坊門活化石”河北蔚縣逢駕嶺堡堡門(一条授權使用)

劇中西市這個坊門的模樣很“日本”,比如日本京都八阪神社西門。但這類寺廟神社的大門,跟相當於小城城門的城市裏面的坊門相比,形象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綜合推測,長安的坊門應該是門道由排叉柱、木梁等木構件支撐起來的,兩側用夯土,或者加上土坯、土墼砌築,再跟兩邊的坊牆相接。上面應該有一個小房子,可能是單層的,屋宇下面寫有裏坊的題名。遠遠看上去,跟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城門有相似之處。

劇中的望樓(《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四、城市裏的情報傳遞系統——“望樓”

劇集花了大量的篇幅描繪了“望樓”這種瞭望長安100多個坊中各類異動的建築。當“恐怖分子”突厥狼衛入城後,望樓上即時傳遞狼衛動向的人,把九宮格一般的“窗格子”進行各種翻轉變化,將對應的資訊和含義傳遞到對應的望樓。

Q:在唐代的長安城,真有望樓這樣的情報傳遞系統嗎?

A:從目前的考古挖掘和文字記載看,還沒有發現長安城裏有望樓這樣的建築。

或許後苑的戍衛部隊有這樣的登高的地方,但應該形象也不太複雜。不過可以從這裏入手聊一聊唐長安的軍事防禦。近來的考古發掘,在長安城南城牆外邊發現了城壕的遺跡,根據現在的現象看,似乎還不太確定其防禦的效果。但唐長安本身的城防,跟它龐大的體量比,一直是個很難設防的城市。

劇中長安城街道裏的場景(《長安十二時辰》片段)

隋末李淵建立唐朝的時候是從太原起兵,一路來到了長安,在長安城附近沒有經歷過大的戰鬥,就順利地進入了長安。之後在唐代,長安也曾幾次陷落在不同武裝的手裏,像安史之亂,還有後來吐蕃短暫的佔領,都顯得長安城本身好像很難進行堅強的防守。

這一點看起來有些吊詭,唐長安有那麼多城牆,100多個坊,全是牆,但軍事防禦的作用很有限,這些牆體現的還是一個“築郭以守民”的功能,相比之下只有比城牆高出一倍的長安宮城的城牆才真正能起到一些“築城以衛君”的作用吧。

劇中興慶宮內“花萼相輝樓”的形象(《長安十二時辰》片段)

五、皇帝的宮殿——興慶宮

劇中,唐玄宗活動的區域是在興慶宮,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大明宮。

Q:歷史上,唐玄宗是主要生活在興慶宮嗎?

A:長安的前身,隋的大興城大體上就呈現出了一個東西對稱的格局,宮殿區—太極宮在城中央的北部。

進入到唐時代逐漸有了一些變化,談唐的宮殿,大家首先會提到大明宮,大明宮不是隋代建造的,而是進入到初唐時期開始修建,在太宗朝、高宗朝,開始修建,特別是到了安史之亂以後的唐後半期,大明宮才開始持續地成為朝廷、天子更大規模的集中活動就在大明宮。

電視劇設定的時代是唐玄宗的時代,玄宗在位時間很長,他主要活動的宮殿是在興慶宮,長安城的東部稍微靠北的地方。

太極宮(西內)、大明宮(東內)和興慶宮(南內)(一条授權使用)

宮殿一般稱之為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三處宮殿相應的就是西內、東內和南內。唐玄宗作為一個皇子的時候就居住在興慶宮這裏,當時叫隆慶坊,後來成了皇帝,大部分時間,還留在這裏,並且把它擴大了成了興慶宮。

劇中的廣場(《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電視劇中也出現了不少興慶宮的畫面,這個廣場從它的平面形狀上看,第一感覺是興慶門內的廣場。 興慶宮西面宮牆上開兩個門,靠南的是金明門,北面是興慶門,興慶門一進來就是這樣一個長方形的廣場,廣場向北開門是興慶殿,向南開門後有大同殿。

在興慶宮的南面宮牆上的通陽門進去,也有這樣一個長條形廣場的空間。但將畫面中的形象再仔細對比看,在宮牆和宮牆上的建築形象上,和唐長安興慶宮裏的這兩個空間還是有些差別。電視劇應該只是取了這樣的一個意象。

劇中展現了興慶宮鳥瞰形象的夜景圖像,中間這個高大的、有多層出簷的大建築,在歷史上興慶宮也有一個連體高樓可以跟它相比。

宋碑《興慶宮圖》:興慶門、通陽門前的四方形空間(一条授權使用)]

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裏存着一塊宋代碑石—《興慶宮圖》,真實、完整地記錄了唐代興慶宮的宮殿建築全貌。圖的左下角、也是興慶宮的西南角上,就出現了這個“花萼相輝樓”。樓的平面是一個曲尺形或者叫L形的形象。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個樓掛了兩個牌匾,朝向西面的是“花萼相輝樓”,朝向南面的寫的是“勤政務本樓”。

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在宋碑《興慶宮》中(一条授權使用)

西邊掛“花萼相輝樓”的牌也是有原因的,宮外西邊相鄰的裏坊住着唐玄宗的幾個兄弟。“花複萼,萼承花,互相輝映”,標榜兄弟之間相扶相助之情,兄弟家裏聽了甚麼歌奏了甚麼曲,從這個樓上都能聽見。杜甫寫“岐王宅裏尋常見”,就是在隔壁,所以李龜年唱甚麼,玄宗在這個樓都能聽到。

但電視劇裏看這個樓的平面格局和所在的四方院子空間,和歷史記載還是有些出入。尤其呈現的這個院落,會更接近於興慶宮最隆重的大殿——興慶殿或者是大同殿所在的空間。

興慶宮與東市在唐長安城中(一条授權使用)

而興慶宮本身在唐長安城裏所處的位置也比較有趣,它更接近城市的內部,而不像那太極宮或者大明宮處於城市的北部或是邊緣的地帶。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所處的這個位置斜對角就對着的繁華長安的東市市場。劇裏上元節這天,長安城裏的老百姓很方便地靠近興慶宮看宮前廣場上的花燈,也體現了這個宮殿與城市有更多聯繫的特點。

劇中的園林景象(《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六、池亭、園亭、山池苑、別業 ——分佈在唐長安城內外的“園林” 

劇中一個重要的人物何孚,描繪了自己幼年家宅中的一個亭子,“遇雨則收儲不泄,到了酷暑時分,只消把斂水堤抬起一條縫,便有清水從四邊亭簷傾瀉而下”。這個神奇的亭子,也反映出這個朝廷官員家中高級園林建築的存在。

Q:家宅中造園林,是唐長安的一個風尚嗎?

A:劇中何孚宅邸園林的原型,就是在唐玄宗的時候一個很有名的大臣——王鉷家裏邊的自雨亭,一個“自己能下雨”的亭子。王鉷自己很能斂財,玄宗也很倚仗他,後來他被查辦了,家裏奢侈的園林建築也被發現。

劇中的“自雨亭” (《長安十二時辰》片段)

就像劇情裏說的這個亭子實現了把水流儲存在屋頂上,然後在需要時讓它落雨下來的效果,但具體用了甚麼樣的機械現在不太清楚。史書裏還記載了自雨亭的建築材料是珍貴的珠寶、金玉之類的,比劇情裏邊說的“沉香木這種好東西”還要更加的奢侈。

自雨亭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當時拜占庭、東羅馬一帶,那裏也有用奇妙的裝置把水留在屋頂上,然後再落下來的消暑去處。

不說這種奢侈的特例,單說住宅旁有園林的風尚,遠源還是南北朝時候的南朝所在地區,而後影響到了北方,唐代長安作為首都,當然吸取和發揚這種風尚的核心地。對於長安的普通百姓,園林是高級住宅的象徵,但對於嚮往自由的文人和修定的高僧,園林則是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方便。

就長安整個城市而言,園林是非常多的。上至皇室宮廷,再到朝廷裏官員、文人的家,都修建了這樣的去處。而普通老百姓也有很多去參觀園林的機會,大量建在寺院、道觀裏的園林,都對老百姓開放。

大慈恩寺、芙蓉園與曲江池(一条授權使用)
劇中的大慈恩寺塔(近)、薦福寺塔(遠)(《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唐長安後期,城市重心向東移動,從興慶宮到大慈恩寺塔(大雁塔)、曲江這條線變成了一條城市的副軸。這個區域在靠近大慈恩寺的地區,有大量的叫池亭、園亭,又或是山池苑的分佈。

到了看花的時節,普通的百姓家庭,丈夫趕着牛車帶着一家人就到這兒能過上一個週末。劉禹錫詩歌寫的“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就是這樣的場景。

《輞川圖》摹本(一条授權使用)

而在長安城郊,特別是靠近南山,大量的寺觀和別業,比如着名的輞川別業,就是詩人、畫家王維寄情山水,營造自我世界想像的史上“名園”,這也是南朝遺風的表現。

劇中坊中的民居(《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七、民居

劇中除了宮殿、寺廟、道觀這些高等級建築外,也展現了老百姓的民居。

Q:當時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在建築用材、用料和建造細節上有甚麼特徵?

A:老百姓們住的房子,明確是唐代的還沒聽聞,但歷史上從明代留下來很多的實例。現在看來,在營造的結構、技術、材料等方面,長安所在的關隴地區,唐代的民居,甚至更早的,這種最本土的東西有着它很強的延續性。像結構形式,就是木構架承重,夯土牆做維護,屋蓋的形式就簡單的兩坡,有的地方還是一坡。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唐代三彩院落(一条授權使用)

唐長安所在的地區,廣義上可以稱為關隴地區,就是今天的陝西關中到甘肅東部一帶,這裏的民居包括一些寺廟的建築,受到從唐延續下來的傳統的影響。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長長的屋簷到簷口的部分只有很長的簷椽,並沒有飛椽,今天還能看到很多這樣的實例。

有一個可能相關的例子,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就是這樣,雖然是不同地域且高等級的寺廟建築,但可以體現時代延續下的影響。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一条授權使用)

八、唐代木構建築在今日中國的遺存

Q除了佛光寺的東大殿,今天在中國境內我們還能去哪些地方找尋唐構,感受唐風?

A:歷史變遷中的戰亂、戰火,使得現在留存下來的唐代木構建築數量很有限,主要分佈其實在山西,反而是曾經的核心區——唐長安附近地區並沒有留下的。山西北部有我們所熟知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大殿。

其中佛光寺的東大殿,梁思成先生當時發現的時候,稱之為是“集四美於一身”的建築,在唐代建築的樣式和造型之外,它還有唐代的繪畫、唐代的雕塑、唐人的書記,所以這樣的作品它不光風格是這樣,更是綜合藝術模式的表現。

山西芮城五龍廟正殿(圖片由丁垚提供/一条授權使用)
莫高窟唐宋窟簷(圖片由丁垚拍攝/一条授權使用)

山西南部原來認為有兩處,一處是芮城地區五龍廟的一個殿,中唐時期建造。還有一處是晉東南長治的一個三開間的小殿,叫天臺庵,近年的維修過程中發現的墨書題記把它的年代確定下來是五代的後唐,但風格還是唐的某種風格。

河北正定的開元寺鐘樓是半座唐代建築,它的上層很多部分被後代改造了,但是它的下層木構的部分仍然還是晚唐。另外還有比如說敦煌,在莫高窟一些洞窟的窟簷,雖不是完整的佛堂,但是正面斗拱門窗,甚至還有一個小小的披簷屋蓋都可以說是唐式的。

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一条授權使用)

差不多所有北方的遼代建築都會跟唐代有很密切的聯繫。像遼寧義縣奉國寺、天津薊縣獨樂寺、山西大同華嚴寺、應縣木塔等等,站在獨樂寺觀音閣前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一句話:遼的建築向前走一步,於是抖出了唐代建築的全部秘密。

遼的建築表現出了唐代建築所沒有的特點,這些新的表現是順應着唐代建築在藝術發展上的必然規律而產生,認清楚了遼代建築,就抓住了唐代建築在藝術上的深層次的規律。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一条授權使用)

唐長安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中心,沒有人、沒有地域能抵擋它作為中華帝國首都的影響力。今天在南方,在寧波看到保國寺大殿,在福州看到華林寺大殿,到廣東肇慶可以看到梅庵的大殿,它們在很多方面,比如斗拱,都跟五臺山佛光寺的東大殿很像,這當然不是巧合,都是唐文化的深深影響波及到全國、乃至像朝鮮半島、日本這些更遙遠區域的結果。

九、“唐代建築在日本”?否!

劇集裏能看到借鑒日本古建築而進行美術處理的建築形象。

Q:從梁思成先生的時代至今,都流傳着“唐代建築在日本”的說法,奈良、京都的古建築可以説明我們認識和想像唐代建築嗎?

A:跟遼代建築相比,日本的古建築説明我們認識唐代建築的條件被大大高估了。

日本奈良時代對唐的宗教、文化的全面的學習,留下了一大批了不起的文物,包括建築。這些相近時期的實例,從梁思成先生那個時代開始,大家一般都認為是很“唐”的建築。

而近些年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可以更細緻的去分析和比較唐、宋、遼和相關日本建築的設計異同。比如,鑒真大和尚東渡之後,在他的影響之下,當時日本的首都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金堂,是和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非常相似的一座建築。近年我們有不少研究者一起集中對佛光寺的研究和討論,傾向於認為,如果跟佛光寺東大殿、以及大乘佛教推動的這批遼代建築相比,唐招提寺金堂的設計,更像只是在形式上進行了一個拘謹、僵化的模仿,對當時“唐式”建築的核心規律並沒有充分理解,缺失了一定精神性的內核。這不是在貶低日本的創作或設計,而是當時日本建築文化的一個特點。

《長安十二時辰》神還原唐朝建築特色(《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16

回到唐長安本身,它不僅僅有朝廷在那裏、天子在那裏,更重要的是它讓普天下對世界懷有夢想的人都來到了這裏,彙聚着各種發達的宗教、多元的文化,產生了偉大的藝術作品。這個有着近乎完美規劃的理想城,承載着唐長安夢幻般的建築,和長安人真實的生活。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